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这些“暗示”,可能会毁了孩子

(2017-07-25 11:16:00)
标签:

杂谈

  凯叔说

kaishushuo


“你这孩子太懒惰了!”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

“你为什么总不把东西放回原位?”

当你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是否也曾如此数落过孩子呢?

其实,反复地强调或是责骂,不但改变不了孩子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强化了你对孩子的负面暗示,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

孩子非常的敏感和脆弱,也易受到心理暗示。正面的暗示会让孩子积极向上,反之,则可能将孩子带入深渊。

作者 | 克里斯  

01

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便秘,

童年一直在吃药、求医、各种调理中度过。

当有人评价“这孩子太瘦,多吃点”,

我父母接下去就会跟一句“是啊,肠胃不好。”


其实我一直挺健康,

无非就是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每天早起就能上厕所。

但奇怪的是,自从我上了大学,

住进寝室开始“独立生活”,

竟然便秘就莫名地全好了。


我父亲一大业余爱好是研究养生,

看完报纸养身版之后,常常就来各种“吓唬”我。

这方面的记忆始于我被把尿那会儿,

当我妈抱着我给我把尿的时候,

我爸都会各种举例子摆理论来阻止:

把尿对孩子不好,甚至会导致“脱肛”。


虽然当时的我还完全听不懂这些字词的含义,

但不管怎么样,语气听起来,

就是我的情况可能特别严重。


随后,

我常常会在便便时

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可能的“后果”,

这种恐惧也不断“泛化”。


虽然我知道,这或许是他爱我的方式,

他觉得可以用各种提醒,防止我掉坑、走弯路。


我想说的是,从我小时候的个人体验来说,

提前认知这些疾病信息对我的问题实在是毫无帮助,

甚至让我对便便产生更大的恐惧。


前几年,

我在豆瓣找到了一个叫做“拉不出屎”的组织,

才发觉当年自己的那些情况压根不是个事儿,

根本就是焦虑的家长“过度关注”了我的便便问题。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FxrpTBK76JSLE1w9fBue2Dzv3QEBgCwhenA0O7mN5UChL3Cd2icHJx4OZLV9fIgLiaeiagEsGgniab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2

我之所以要说自己小时候

被负面暗示限制得身心俱疲的实例,

是因为最近发觉我家乐乐,似乎也被一些负面暗示,

不断限制着。


6月底那会儿,虽还没完全入夏,

但温度也升到35度上下,小孩子一动就满头汗,

所以大多父母已经给孩子穿了短袖T恤。


那阵子正值毕业季,

乐乐所在的幼儿园大班一直筹划着各种毕业照片,

而我多次拿到照片后都发现,其他孩子穿着短袖,

唯独我家乐乐穿着长袖。


这显然是我婆婆的风格。

那次,我问乐乐为何那么热的天,还穿着长袖?

乐乐回答:“奶奶说了,我没其他小朋友身体好,

容易生病,所以我要穿得比别人多才行。”


这句话里包含的信息,让我似乎看到了小时候那个,

不断被暗示“你就是拉不出屎”的自己。


我家乐乐跟我小时候略像,瘦得像排骨,

身体也确实不如其他小朋友看起来皮实。

但这其实与让她“穿得多”没有关系,

她应该获得一些更正面的信息,

比如:“乐乐非常健康,只不过比大多数同学苗条。”

苗条这个词在当下,也完全是个褒义词了。


乐乐奶奶很好沟通,我俩也不存在任何婆媳矛盾,

所以我坦诚布公

纠正了她对孩子说的话里所存在的问题:

1、直接告诉孩子

“没其他小朋友身体好”是负面暗示,

应避免把这些负面暗示传递给孩子。


2、比别人穿得多,别人都可以穿短袖,

乐乐却要穿长袖,这是在特殊化孩子,

这种刻意的特殊化可能会让孩子自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FxrpTBK76JSLE1w9fBue2lTm4sEIofcA2KTuXz96gjzUCYDFUKiav8d7z1biac22sKM8yzKicfRuh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3

其实在生活中,

很多不易被察觉的负面暗示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尤其在与孩子的沟通中,

负面的暗示相当于一个“坏标签”

会固化孩子身上的“小毛小病”,

并使其扩大化成为影响性格发展的因素。


父母所传达出的负面暗示,对孩子来说杀伤力巨大,

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负面标签会让ta们觉得:

“爸爸妈妈都这样说我,那我一定就是这样的人了。”


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创立者巴甫洛夫认为: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当孩子在心理上也“认可”了父母的负面暗示,

就会不断往父母所描述的负面形象上去靠拢。


比如一个才几岁的小宝宝,

在吃食物的时候可能会有选择地吃自己喜欢的,

而家长的评价就成了

“这孩子就是挑食”“这个孩子吃东西嘴巴真刁”,

其实对孩子来说,

或许“挑食”这个词都尚且不在他的认知范围里,

但在家长一再的强化之下,

ta终于理解了“挑食”的含义。


“挑食”这一负面暗示就像一条“提示”一般,

让孩子不自觉地就对“挑食”这一行为

选择性地关注起来,

渐渐地,还真的变得越来越“挑食”。


在孩童身上,类似的还有尿床、口吃、粗心等问题,

都与负面暗示有关。

排除器质性的原因,

这些问题大多都是由家长或老师

长期在负面暗示的不断“强化”中形成的。


记得我小时候,总被评价“成绩挺好的,

就是有些粗心”,

鬼知道是哪个老师带头这样评价我,

搞得我之后总会因为一道超简单的填空题

扣掉1、2分,与满分无缘。


很多孩子都会这样,

被父母、老师们传达的负面暗示的内容,给限制住。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FxrpTBK76JSLE1w9fBue22cdBvuvNhkwbRN7BtUYQByaJNbzH3Y2qZghr7dDlFUYLkhLudcdyU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04

负面的暗示会将一些不足扩大化,这就提示我们,

与孩子的沟通中,要尽可能避免负面暗示的影响,

多多使用正面积极的暗示。


期望效应实验是教育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实验:

罗森塔尔从一个小学的班级里随机挑选了一些学生,

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了特殊的测试,

ta们很有潜力,接下去会有长足的进步。

8个月之后,再次进行测验发现,

之前被随机选出的那些学生的成绩

果真有了明显的进步。


那些号称经过测试的孩子,

其实完全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之所以成绩真的获得了明显进步,

只是与教师的期待值有关。

因为有了正面的期待,

所以老师对孩子施加的影响和评价也会不同,

学生在老师的这种正面关注、期待之下,

也会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


这一实验进一步证实的

其实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

自证预言,即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

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事态的发展,

并导致最后预言成真。


那对于家长来说,

如果想用积极暗示来不断改造孩子,

不妨试一试以下三个方法:

用积极语言替代消极语言

典型的消极语言如“总是”“绝对”“永远”等,

其表达的语义往往比较极端,

常常带着绝望、否定的含义。

当你用这些极端词汇与孩子对话的时候,

容易增加孩子的焦虑感。


家长表达出的语言会限定孩子的发展,

用积极的语言替代那些极端、消极的语言,

能传递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

比如告诉ta“你可以的”“这个正是你擅长的”。


多用积极的暗示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而非不断强调不该做什么。

用表情、反应传递积极暗示

有时候当孩子表现出恐惧,并非恐惧事情本身,

而是恐惧成年人的反应和看法。


比如,一个小宝宝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

不小心摔跤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

是大哭,还是淡定地自己寻找方法站起来,

或许依赖于家长的表情和反应。


如果家长表现得惊恐慌张,手忙脚乱地去抱起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会从家长的表情中习得情绪反应。

家长的反应也暗示了孩子——

现在我遇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于是,ta或许会因为害怕而大哭。


如果家长当时的反应较为轻松和淡定,

或许给到孩子的暗示就是,

摔跤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

我也不必为此哭泣。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aQ4icLkjZVI8FxrpTBK76JSLE1w9fBue2Q1mLlsibdfxr87HTZtZUx4znRzibKAm8YgqDa77iasuINT3CialCoUQial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对兴趣及潜能的“积极”关注

积极关注其实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的一种技术,

对于来访者言语、

行为的积极一面进行有选择的关注,

挖掘并不断提示其自身存在的积极的一面,

并以此促使来访者发生积极的变化。


这给予家长的提示就是,孩子或许有优点也有缺点,

当家长选择性地对其积极的一面进行关注,

并不断鼓励,使孩子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逐渐地,孩子就能不断发挥其优势,

并激发出内在的动力,树立信心。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成绩一般,但画画特别好,

那家长就可以不断去积极暗示

这个孩子所擅长的一面,

如果ta能在画画方面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高,

提高自尊,或许也能逐渐带动全面的发展。

孩子会按照父母的期待而不断调整、塑造自己,

孩子的自我认知,

取决于对外界反应的理解,尤其是父母的反应。

所以,你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暗示”,

就可能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如果暗示是创作手法,那孩子就是你的作品。


凯叔问



生活中,你有对孩子进行过负面暗示吗?或者,你对孩子进行过哪些积极的暗示?

作者:克里斯 , 85后辣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关系亲子育儿领域讲师,资深媒体人,期刊专栏写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