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奇学区小学科学优质课《我们的地球》

(2015-11-05 08:37:49)
标签:

情感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师:周霞

单位: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3、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新课

    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 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板书: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

.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课后小记: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践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的地球》说课稿

执教教师:周霞

单位:马奇学区南徐王小学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第十三课《我们的地球》。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请各位老师指导。

一、说教材(教材及学习情况) 在学习了力与运动之后,本课开始进入本单元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昼与夜。在本课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有关的知识,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如下。

1、探索目标:(1)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 的相关资料;能用卡片摘录重要资料。 (2)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 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重点和难点: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 功用;能够说出形状和大小。

二、说教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定位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科学,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为学习的起点,从学生的认知特点 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能主动探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能认识科学的真面目,因此我采用了 探究法、观察法、归纳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设计特色:围绕“我们的地球”这一主题,充分利用多媒体, 进行师生交流。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课开始,我首先由单 元页的小诗导入,然后组织学生简要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具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这段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教材插图所表示的意义,并讨论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不同的认识。

 阅读资料

 人类认识地球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天圆地方说

2)新盖天说

3)浑天说

4)亚里士多德说

5)埃拉斯特尼说

6)麦哲伦环球航行

7)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引导学生查阅科 学在线,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

地球的形状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地球的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是一个两极部分略扁的椭球体。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 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表示什么? 蓝色表示水域;绿色表示平原; 黄色表示高原; 白色表示雪地; 蓝色表示海、湖泊、河流; 棕红色表示山地

地球仪的特点 : (1)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的地球上实际 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 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有所了解后,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重点放在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三、教学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 松。

 

 

板书:

我们的地球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地球是一个略扁的球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