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学巨擘合阳王照

(2022-03-30 12:52:13)
分类: 乡土历史


合阳历史悠久,文人辈出,有清以来,王异、李灌、王又旦、康乃心等先后蜚声文坛,为世人所瞩目。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是被人遗忘的另一位合阳清末关学巨擘——王照。

王照原名少卿,字次公,郡学博士弟子员,后更名照,字反之,出身于合阳望姓的良石王氏家族,世居良石村,至其高祖时聪公,始迁居良石城,所以王照晚号石城,时人尊称为石城先生。

要说王照,先要从关学谈起。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创立、至清末民国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在宋代濂洛关闽四派中,关学最具求实精神。张载是眉县横渠人,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西铭》《横渠易说》等,他确立了“民胞物与”的价值理想,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至理名言。

关学发展到清代后期时,出现了一位大儒——贺瑞麟。贺瑞麟(1824-1893),三原人,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晚清至民国间关学两大学派之一的清麓学派创始人。他自幼好学,受业于关学大儒朝邑李桐阁先生门下。同治九年(1870)创立清麓精舍,授徒讲学,来者麇集。光绪初年扩建清麓精舍为正谊书院,主讲二十年,学兼体用,精研程朱之道,集理学之大成,刊印经典汇集为《清麓丛书》,为时人所敬重,著有《朱子五书》《养蒙书》《清麓文钞》等。督学吴大奏请清廷,授国子监学正,晋正五品衔,与朝邑杨树椿(号损斋)、山西芮城薛于瑛(号仁斋)并称“关中三学正”。于右任在《我的青年时代》中评价贺瑞麟学宗朱子,笃信力行,所授弟子,多为清末民初以及影响现代的大家:清末大学者蓝田牛兆濂、兴平张元勋等皆出其门,正谊书院名声远扬,求学者络绎不绝,省内外弟子数以万计,堪称一代理学之大师。

王照就是杨树椿和贺瑞麟的学生。关中三学正,两人为其师,可见王照的师承之高。良石村《王氏宗谱》对王照的记载是:敦诗崇理,关学巨擘,初称朝坂之游杨,继号麓园之颜回。麓园也作麓原,指的是清麓精舍和贺复斋先生,颜回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王照“号麓园之颜回”,可见其在复斋先生门中地位之尊。根据记载,王照是复斋先生早期的学生,他与杨玉清、谢化南、马鉴源并称“贺门四先生”。其中:杨玉清字温如,号克斋,朝邑人,为损斋先生之子;谢化南,字季诚,号景山,合阳南街人,学者称景山先生,著有《清麓答问》等;马鉴源字养之,兴平人,《贺复斋先生行状》为其所撰。

王照为人谨慎方正,待人诚实恭敬,说话声音洪亮,操行高洁无瑕。小时候读书极其认真,但对于仕进毫无兴趣,只求获得真才实学。王照听说杨损斋先生是个大儒,便前往朝邑投在杨先生门下认真求教。跟随损斋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又得知损斋先生的朋友复斋先生博学超群,于是又往投复斋先生。跟随两位先生学成之后,他辗转于泾阳、三原、岐山、凤翔等地,一边钻研学问,一边教书育人。每年过了年即出门,到年关了才返乡,或者隔一年才返乡一次。返乡后则走省亲戚,看望长辈,极重礼节。王照对待知交非常周到,每次见面必有馈赠。他为人诚恳,没有亲疏贤愚之分,从不让任何人失望。平日里,王照喜欢与亲友晚辈谈论忠孝节义故事,鼓舞弟子践行忠孝节义。他善于言谈和调节气氛,娓娓道来,滔滔不绝,总能让听者忘却疲倦。

王照早年曾在家乡教学。有一次,他的朋友薛在庭跟着损斋先生到乳罗山寻访王照,游览秦城沟之后,憩息在王照教书的学舍。当时学舍有学童六、七人,正在修习朝夕仪。损斋先生看了非常高兴,夸奖王照的弟子和顺谨慎,跟王照一模一样,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

王照工于楷书,复斋先生初次见到王照的字体后,很是惊叹,夸赞王照的字体“缩缩不敢肆,阁帖中曾有此体”。复斋先生楷法严谨,行草浑厚,遗墨遍关中,华清池《乐善亭记》便出自其手,而《淳化阁帖》是最早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能得到精于书道的复斋先生如此评价,可见王照书法之高古,亦可见复斋先生对王照的高度欣赏。

薛在庭是王照的老友,与王照交往五十年,他每次见到王照,王照必然衣装严整,没有丝毫随便,薛在庭谓之“几等于汲长孺之不冠不见”。王照往来公文书信,必用庄楷,一笔不苟,但在其他地方见到他的书帖,又特别工于章草,可见王照平素之谨严。薛在庭评价王照“有晏平仲风”,晏平仲也就是晏子,孔子对晏子评价是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事君整齐、宣武、恭俭,果君子也,王照的个人形象可见一斑。

1890年,良石王氏第八次修谱时,王照综其事并作序。在序文中,王照表示“常愿与吾乡宗人讲行吕氏乡约,又愿效范文正义田法,以笃亲族”。他又说“欲正天下之纲常,在于重君亲。欲厚一乡之风俗,在于睦宗族。欲固一家之根基,在于培子弟。使子弟皆恂谨醇实,体亲心事,遵守礼法,由是一家积而渐至一族、而一乡、而天下。忠信之行,孝子悌弟之良,尽人无不油然而生。伦理以正恩谊,以笃一世,雍睦亲逊之风,所由肇端也”。王照提出“自兹以往,敢告族人,父诏其子,兄勉其弟,力守先规敦亲谊,言必言,行必法行,取交必正人,所习必正业,以至喜必相庆,忧必相吊,疾病相扶持,患难相周恤。毋为不德以挠先法,毋为不情以伤先心。诚如是,是亦乡约义田之遗意也。是诚心先人之心,事先人之事,举天下立谱之深意也”。从序文可以看出,王照对关学提倡的吕氏乡约极为推崇,他是身体力行关学的真儒。

王照曾经在凤翔宗铭书院担任首任山长。《贺瑞麟集》“张渊凤翔侍行记”记载:光绪癸巳(1893),凤翔王香亭锡桂捐银千五百两,特立书院以崇正学,岐山武敬亭文炳捐房四十间,即书院也,田二百亩。时邑令张侯育生为政爱民,以良吏称。春三月,肃礼致函敦请先生专司铎。贺瑞鳞先生四月初一从三原启程,初六到达凤翔,初七日清晨谒横渠祠……讲学活动一直持续到十九日。二十日凤翔官绅为贺复斋先生饯行后启程返回,二十六日回到三原。贺瑞鳞讲学之后,王照、马鉴源、杨克斋、雷立夫、谢景山等相继担任主讲。其中,王照主讲九年,化雨春风,普及关辅。宗铭书院在清末学术影响很大,王照功不可没,说他是关学巨擘,可谓所言非虚。辛亥革命后,宗铭书院因战乱停办。1944年,凤翔县参议长贾宗谊等在县城北三里河龙王庙复建宗铭书院,聘请贺瑞鳞弟子牛兆濂的传人李铭诚担任主讲。1949年底后,宗铭书院再度停办。

李铭诚在《祭至圣先师孔子告文》两次提到了王照:

维乙酉岁(1945)二月朔壬午,越祭日己亥,后学李铭诚、贾宗谊……等谨以清酤、庶馐之仪,公祭于至圣先师之神前曰:自吾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立万世道学之基,后世始知道之有统,学之有宗……故三代以上,折衷于吾夫子。……至炎宋而程朱继起,再辟昆仑……同光时,复斋贺子崛起三原……以朱子为依归,以吾夫子为仰止者也……其刊刻诸群经、诸传注、诸语录也,反本穷源,严校密勘,折衷一是而后已,诚可与紫阳之著述、尼山之删定同一微旨矣。宜乎关中道气倡旺,甲于天下,中邦四千余年之道统学宗不毁不灭者也,凤翔宗铭书院之有于是邦也。光绪年间,贺门岐山武文炳承祖父遗志,慨捐邑北街故寓房舍四十八间,为讲学地,邑北乡竹园村田一顷八十亩,作讲学资。同时邑侯张公育生,竭诚倡办,邑绅王锡桂……等,相与助理,以成盛举。事蒇,阳王石城先生主讲其中,推广复斋先生之教……当斯时也,岐、凤人材之盛,不亚丰镐。讲学之有裨于风教,岂浅显哉?厥后欧风东渐,美雨西来,不啻清麓之道学不行于世,即吾夫子之道学亦不见齿于人口。宗铭荒凉,已十余年矣。然天理循环,无往不复。客冬,小子因李源之聘,成立凤鸣。邑中士绅若贾宗谊……等,慨当时之情况,念旧有之掌故,遂会商各界,恢复宗铭,发扬横渠、清麓之教,即所以推广吾夫子之道学,以救今日之时弊。小子主讲教事……敬陈薄奠,神其鉴之,伏维尚飨。谨以先贤朱子、张子,先儒贺子,邑侯张公,石城王先生、敬亭武先生配享。

这份文献是1945年凤翔宗铭书院祭孔大典的珍贵记录,文中说宗铭书院“延阳王石城先生主讲其中”,又说“当斯时也,岐、凤人材之盛,不亚丰镐”,可见王照的教学之功。文末的朱子、张子、贺子、张公分别指朱熹、张载、贺瑞麟、张育生,在祭孔大典上,王照紧随朱子、张子、贺子、张公配享,王照在宗铭书院、在关学士林中的尊崇地位,可以想见。

王照属于良石王氏头分第十五代孙,他的曾祖是王者收,祖父王庭兰是太学生,父亲王槐是同治癸酉科钦赐举人。王照兄弟三人,他是长兄,出嗣给了伯父秀士公。王照娶妻杨氏,生子念曾,王照去世四月后,其子亦卒。王照生于道光十六年(1836),自1893年起,在宗铭书院先后主讲九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溘丧于宗铭讲席”,享年66岁,归葬于柿子树先茔之次,子山午向。

薛在庭在其所撰《宗铭书院山长王君反之圹记赞》中,对王照给与了高度评价。他说“关学不振,道丧日久,朝坂、麓原两先生倡提于前,吾友王君反之,慨然思继其绪于后”,“以与起斯文自为任”。“昔横渠多以礼教关中学者”,王照“即遵其法,与及门诸生,朝夕讲习。一以子、朱子、小学、家礼为基本,劝诸生舍贴括、而专事于礼有年矣,同志者方有榛苓西方之望,惜未睹其大成,竟贲志以没”。

王照去世后的百年,才是真正的“道丧日久”,他的著作难以寻觅、事迹湮没于历史之中,文化出现了断层,历史出现了断代,以至于今人很难了解其人。岂止王照,就连其师杨树椿、贺瑞麟,又有几人能够知晓?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王照著有《石城日记》,文钞曾经风行一时,这些资料是否存世?也都不得而知了。我也只能从片段的资料中,集凑出王照粗略的生平故事。

王照是我的族先贤,是清末合阳文人的典型代表,他坚守关学治世理想,精研程朱,毕生讲学,时雨春风,惠泽关辅,是理学大儒、关学巨擘,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不应当被遗忘。

谨以此文,祭奠石城先生逝世120周年。

石城先生千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