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一)单元总体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境中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学会在分类的基础上用写“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用给定的统计表呈现和整理数据。
2.数学思考: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数据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4.情感态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调查所得的数据的作用,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同时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标准(2011)》对“统计与概率”领域提出在第一学段要“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本套教材第一次安排统计的内容是在一年级下“分类与整理”单元,第二次编排则是在本册,教材依托学生熟悉的情境,以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和呈现数据为主,从中学习调查的方法并初步了解统计表,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本单元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例一,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由于本单元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教材以选校服颜色的情境人手,促使学生产生用统计解决问题的需求,并确定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第二层次:例二,重点学习记录数据的方法,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教材仍然从实际情境人手,呈现了以投票方式收集数据的方法.
2.教材编排特点
(1)从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手,
无论是例1还是例2,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要解决“校服要选哪种颜色合适?”这个问题,很自然地“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
(2)较好地渗透了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抽样,以及统计图的相关内容。
这突出地体现在例1,例2的编排中。如,例1中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里调查。”
使学生明白,最合理的是选择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的颜色。引出用统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体现了统计的必要。
5.结合情境,充分借助学生经验进行比较。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投票确定某件事的机会,比如选班干部、选进步学生等活动。为此,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境入手,以投票的方式学生共同协助收集数据,引导学生体验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渗透给学生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在出现的写“正”字、画“√”、画“”等记录方法中,教师提出“请大家看一看,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好呢?为什么?”让学生比较后感知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
6.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体会统计的意义。
在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数据后,引导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多说发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在解决“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这一问题时,教师多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考虑不同的情况,生生互动,互相补充,引导学生把三种可能(两票都投给王明明;两票投给王明明和陈小菲各一票;两票都投给陈小菲)都呈现出来,并得出“这两票无论都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因为陈小菲比王明明多7票。”的结论,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理解:当两人得票结果相差较大时,少数数据的缺失并不太能影响统计结果,使学生体会到统计数据的意义。
7.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握教学重点.
(四)课时目标及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体会用“正”字记录数据的优点;继续用统计表整理,呈现所收集的数据。
2.数学思考: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体会统计在决策、预测中的作用,感受统计的价值,初步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数据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4.情感态度:通过经历统计的过程,积累基本的统计经验,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教师:同学们,前些天我们班的故事大赛刚刚结束,王丽和陈东同学并列第一,但每班只能选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讲故事大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关注需要,为什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其中解决问题是重点,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教材就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情境,在大家的讨论中到底应该怎么做?学生就产生了一种需求,这就是统计的需要,从而让学生更加理解了统计的价值。)
(二)收集数据,记录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先发纸条,
教师:根据王丽和陈东的表现,你认为谁能代表我们班参加比赛,就把他的名字写能张纸上。注意每人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
2.记录数据
教师
学生建议让教师读一读,比一比谁的票数多,就让谁参加比赛.
教师:既然读一遍就行了,那我来.
教师快速地读票......
学生纷纷打断,
教师:该怎样记呢?请同学们安静地想一想,如果没有办法也可以和同桌小声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之后提出:为了保持公正,一人读票,一人监督读票的人,一人写票,全班学生监督写票的人写得是否正确。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别为读票,监票和写票人(1人读,1人监、2人写,其余学生在本上写票)。
教师:
教师:
学生
学生2:画“X”或者画“√”
学生3:可以写“正”字。
教师:
准备好了吗?
学生进行数据记录。
3.交流反馈
(1)
教师:
教师:
学生:无论是画“”还是写“正”字,都比写名字简便多了.
教师:
学生(写“正”字的):用“正”字比较好,每一笔代表一个数,5笔写完表示有5票,还便于计算。
(2)反馈数据。
在反馈中教师发现学生记录的数不一致。
教师:
学生1:改一改吧,照多数的改。
学生2:不然再记录一次吧。
教师:
学生再一次统计票数。
(关注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关注方法合理有效是基础,到底哪个方法是有效的,比如,开始大家都感觉老师读一遍投票结果就行了,后来发现那样太乱了,后来有了好办法,有的写数字,有的画“”、“√”,也出现了画“正”字的方法,从而形成共识:“正”字方法很简便,让学生比较几种方法,从而提炼出“正”字方法,学生不是简单的被告知用什么方法,而是从需求出发,优化出更合适的方法。)
(三)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教师:
教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呢?
教师: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看第3页的例2.二年级(2)班也正为派谁去参加比赛发愁呢,
教师:他们班今天有两位同学生病没来,也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1:如果这两位学生把票投给王明明,王明明才有17票,陈小菲的票数还是比王明明多.
学生2:如果这两位学生给王明明、陈小菲各一票,王明明与陈小菲还是相差7票.
学生3:这两票无论给谁都不会影响陈小菲参赛的结果。
教师:
(关注学生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问题离不开收集整理数据,让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中解决问题,从而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四)
1.完成第3页“做一做”
教师:
做一做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地点 |
植物园 |
动物园 |
游乐园 |
森林公园 |
南湖公园 |
人数 |
|
|
|
|
|
(2)最喜欢去植物园的有(
(3)你最喜欢去(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2.完成练习一第3题
(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2)这个月共有多少天? 比
多几天?
(3)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五)
教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谁来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