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荐书--创作记】黄丽:让作品留下,让我消失

(2014-05-12 18:17:38)
标签:

育儿

安的种子

丰子恺

黄丽

绘本

分类: 主题推荐
主编推荐语:

       在2009年举办的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上,由黄丽绘画,王早早担纲文字创作的《安的种子》获得优秀儿童图画书奖。评审给出了这样的点评:《安的种子》以本、静与安三个小和尚为叙述线索,讲述了一个有关大自然规律的寓言故事。本书文字精准而乾脆俐落,图像简纯而突显人物性格,像急躁的本、刻意经营的静与泰然的安。此外,文图结合所展示的说故事魅力,更令人击赏。前糊贴页以肃穆的深秋始,并连安与小狗走过的足印,色调暗沉;后糊贴页则以荣华盛夏予以呼应,绿意盎然。作者巧妙地以安在种出千年莲花后仍泰然自若,挑水劳动作结,使四时有序的寓意不言而喻。

    这5年来,我们的原创图画书有了一定的发展,图画书爱好者日益增多,对图画书的了解也深入了许多,但回顾我们的作品,却仍然会意识到一点,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所达到的成熟度和高度始终都在,包括我们要特别介绍的这一本《安的种子》。

    时值《安的种子》原画创作展在西安举办之机,蒲蒲兰绘本馆的卢芳到西安采访了《安的种子》的创作者黄丽。记得在香港举办的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颁奖时,卢芳还是《出版人》杂志的记者,当年读到她写的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揭晓 华文原创图画书期待破茧一文,印象颇为深刻。


黄丽:让作品留下,让我消失
文/卢芳

    4月中旬匆匆赶到西安时,《安的种子》原画展已近尾声,最后两天里和我一样慕名而来的观众还是一拨接一拨。

    黄丽和她《安的种子》并非新人新作,但这本小书的原画展却让西安画坛为之一振。触动这些艺术家的是“小画也有大境界”,是儿童绘本的社会影响力。对很多架上艺术品来说,你给我画,我给你钱,就结束了,这些画被挂在谁的客厅,或是被买家如何处置无从得知,更别说如何影响了人,影响了社会。而《安的种子》2009年出版至今,被多少父母带回家,被多少推广人带入校园,中国、马来西亚、韩国、非洲、美国…安的种子被埋在成千上万孩子心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郎庭艺术沙龙策展人赵文亮正是看到《安的种子》的艺术价值,看到绘本这种为生活、为社会存在的艺术取向,才促成了这次展览。

http://s9/mw690/0041vpXFzy6IPaDBKMo38&690
  
    展览中最打动人的部分,也许就是前言里作者说的,“我是在画我经历过的事情,画我的心情,画我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自己有时是故事里那个急躁的本;有时是患得患失的静;而我更愿意,自己是那个小和尚安,他是我的理想。”

    创作的动脑与走心

    最早看到《安的种子》还是2008年,那时还是编辑郑颖手上的线稿。2009年,《安的种子》出版。2009年获得首届“丰子恺中国原创图画书奖”。2010年获台湾时报“开卷好书奖”。至今,《安的种子》已经累计印刷10次,出版了简体、繁体、韩语、法语四个版本。在展览上我们能看到安的种子已经播撒到五湖四海。  

 
    为何这本小书有如此魅力?这次的展览,作者将创作过程一一解构,还原,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一本优秀成熟的绘本其创作中的“动脑”与“走心”。

    《安的种子》从主题挖掘、角色塑造,到艺术语言的选择(构图、色彩、媒材),每个环节都经过非常理性的思考和设计。这部分可视其为“动脑”。  
 
   “把故事想通、讲通”一直是黄丽创作绘本的关键。她与王早早不断讨论故事结构,作者将文稿改至第六稿时,画家开始画线稿。线稿画好后经编辑讨论又全部推翻,重新调整,之后又有数十次微调整,才最终确定故事发展的主线。最关键的第六稿中删去了对人物脸谱化的描述,尤其重要的是增加了“安”去市场询问菜农如何种莲花的细节。“安”的淡然处之,并非盲目无知的不作为,而是成竹于胸的顺势而为。这为全书主题找到了根基,这样“故事才能说得通”。
 
    刚开始创作时,黄丽也和很多人一样,“想显示自己的能力”,但随着创作的深入,她发觉放下自己,回到作品本身更重要。主题确定后,所有的一切都为了主题服务。


    《安的种子》全书构图、色彩和媒材都选择了最适合主题的艺术语言。画家用中国式的散点构图,强调面削弱线的方法突出“安静,等待”的主题。通过画面和翻页效果把由冬至夏的时间轴暗合其中。敦煌土这种岩彩的使用,也是为了实现画家想表达的“朴素又艰辛”的人生,符合外在的真实又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精心的设计只能说具备了成熟的绘本形态,真正征服读者的,是这些成熟技法背后的情感,也是创作过程中作者“走心”的那部分。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黄丽心中其实一直有个不确信“真的有安吗?”这篇故事难道只是浮躁时代的一碗心灵鸡汤?

     就在她整理兴教寺采风素材时,她突然发现,砍柴的、扫地的,很多照片里都是同一个和尚在忙活着,就像寺里其他人那样,脸上写满平凡简单的快乐。“真的有安!”在西安南郊的这座古寺里,她找到了内在的确信。

http://s12/mw690/0041vpXFzy6IPaQe4xZ9b&690

http://s14/mw690/0041vpXFzy6IQ4vab5Xbd&690

     而2008年初的一场大雪,则成为整本书主题的一个升华点。

     原本黄丽只是想去兴教寺拍一些雪景作参考。怀着大雪封山的忐忑前往兴教寺,她却惊喜地发现,通往兴教寺路上的雪都被扫干净了。但寺院里的积雪还未来得及清扫。向寺院里的老和尚询问缘由,老和尚淡淡地说,为了方便香客上山,所以先打扫了庙门外路上的雪。如此年复一年,不曾改变。

     这些创作中的际遇,都让黄丽觉得,在心里仿佛又遇见了《安的种子》中那个叫“安”的小和尚。画家自身的情感升华,透过艺术的表达,在书里传递出来。也许正是这份“真实”,获得了读者的认同与共鸣。 

http://s11/mw690/0041vpXFzy6IQ4DwOEy8a&690

    人生的不惑之惑

    黄丽毕业于西安美院89级国画系。和很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他们经历过热血的青春,也在经济大潮中沉浮。而今,年届不惑的他们,不管境遇如何,在不惑之惑中依然探寻着何为艺术、艺术为何,用尽全力努力地活着,追寻着存在的意义。

    黄丽对创作的精进与勤力也令人佩服,每次深谈都发觉她又攀上更高的峰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2011年,第一次到黄丽公司,办公室里看到她的笔记本,正在分析《在森林里》的每页构图和翻页的节奏。原来她把所有能买到的凯迪克奖作品全部搜罗起来,一本本书研究其构图、色彩、节奏,画家创作的背景、来龙去脉,足可以开堂课。

    三年后,第一次到黄丽画室,看到她在拉一本韩国绘本的构图,打听后才知道原来她为了画一个对页的插图在找方法,尽管只是一幅插图她却用做一本绘本的力气。我说她爱用笨办法,她就憨憨地笑说,那可不是得用笨办法么!

    《安的种子》就是她用笨办法一点点学习积累而成。如果没有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她也许不会对王早早写的这个小故事有感触;如果没有对绘本艺术、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也许《安的种子》就会是另一种模样。

     我也曾为她忧虑,为何《安的种子》之后没有新作品,是因为起点太高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吗?这次在西安又得知她把自己筹备了三年,三次进藏采风的一个故事放下了。“故事没讲通,而且价值观和立场不对,只能放下,不能为了出书而出书。创作是一辈子的事。”

     和很多绘本创作者一样,一个好本子的出现非常难,但更难的是为了磨出一个好故事的坚持。这个过程其实很孤独。就像她说的,“常常自己一个人在画室,画着画着,一抬头,天都亮了…感觉挺孤独的。”
 
     有些时候,离得太近反而看不清。电话那头的我正为她的展览激动时,她却淡定地说,“要让作品留下,让我消失。”(文/卢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