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和兰海上一次见面是在2013年的2月由新浪育儿主办的“婴幼行业网络盛典”活动上。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几位专家做了主题演讲,当时跟兰海商量后拟定的主题是“问题是怎么来的?”如果再向前追溯,我邀请兰海做的第一次微访谈主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问题’孩子?”兰海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她坚信“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这几年我越来越能理解到这句话的份量,身处家庭教育、学校(包括幼儿园)教育、亲子关系(包括社会环境)问题中心的父母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石头”有各类书籍、各种专家以及各种形式的讨论与交流。
兰海:上濒教育创始人,《超级育儿师》育儿师
著有《嘿,我知道你》,再版为《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兰海schwabing
对话:郑先子 新浪育儿执行主编
与“超级育儿师”兰海聊天:你是治疗型人父母还是积极发展型父母?
1、问:你说“爱是改变的开始”。问题出在“爱太多”还是“爱太少”?
@兰海schwabing:我认为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是多或少的问题,而是爱的方法不对。爱是一种能力,父母需要不断的修炼才能习得。但正是因为有“爱”,才能激发父母想要改变,寻找改变的方法并且能够坚持下来。而在某种意义上,父母“爱”自己更多,更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忽略了孩子成长的需要。
2、问:在上濒,你面对的是更多大朋友和他们的家长,显现出来的问题跟小宝宝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兰海schwabing: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提高的地方是不一样的,面对现在中国的孩子,更多需要提高的是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的提高。面对6-16岁的孩子,他们需要拥有不断向自己提问和探索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让他们成为世界里的自己,而不是某人的附属品,也只有成为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价值的快乐。思考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很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拥有创造力思维,但同时又希望孩子任何事情都要“听话”。这两种需求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自我认知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父母重新认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并从自己的成长模式中解放出来。
3、问:解决父母的问题常伴随着可能会发现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父母和上一辈父母存在的问题,要剥丝抽茧解决问题吗?
@兰海schwabing:如果我们想要根本性的改变,确实需要从一个家庭系统改变的角度来进行,这个是一个庞杂的工程。所以,在家庭系统没有完成改变之前,父母可以先从自己行为改变开始。
4、问:有没有自身成长经历并没有什么问题的父母,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问题,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兰海schwabing:并不是有问题的成长经历在影响父母,而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在影响着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教育观则是具体体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父母,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
问题的产生。而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教育是一门科学,往往仅从经验入手去谈论。而时代的变化和对教育以及生命的理解让经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有时候还是负面作用。
5、问:你是在德国学的教育学,回国后在学校教育外进行通识教育的实践,现在又进入亲子关系,你觉得它们都还能算是教育问题吗?
@兰海schwabing:我认为教育包括三个范畴,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三种教育的系统搭建和教学教育方式都需要基于个人成长规律,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标。家庭教育是核心,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和理念决定了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完成学校教育,又选择了什么样的社会教育提供校外补充。学校需要设计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目标并提供实现目标的方法;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但同时也反应了整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我回到国内进行通识教育的实践就是发现学校教育中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的人文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所以需要社会教育进行补充。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家庭教育观让父母选择了不同的学校和社会教育,比如说有重视分数和技能学习的,也有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有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教育上,也有人为家庭教育才是重中之重的。而亲子关系仅仅是家庭教育中很小但是却非常重要的部分。亲子关系首先需要父母客观认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和困恼,最后是更好的沟通。所以这一切也都基于如何理解孩子,如何看待他们的成长需要。
6、问:不同文化间有时候接纳和交流的方式并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你有没有觉得有特别智慧的,易于化矛盾于无形的办法?或者,你并不认同?
@兰海schwabing:“视如己出”是一句古话,但现在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像看待别人家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宽容度就会高些,态度就能和蔼些,情绪就会放松些,也会客观理智很多。爱是本能,一切皆因爱。但有时,我们的爱太压迫,充满了控制;我们的爱充满了太多的企图心。“离自己的本性远一点”是这十多年我不断给自己说,不断体会的一句话。
7、问:在《超级育儿师》节目中解决了问题的家庭,后来还会联系吗?他们会再发出求助吗?
@兰海schwabing:这些家庭会和节目组有联系,他们也会给我微博发私信。借用其中一位妈妈的话“我们都在改变着,方向保持的很好,偶尔也会犯些错。但是孩子很宽容,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但我希望在和我和这些家庭相处的过程中,能让他们感受到和学会的一种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
8、问:我们的家庭跟原版《超级育儿师》的育儿问题,不同在什么地方?
@兰海schwabing:原版节目中大量呈现的是多个孩子家庭的养育问题,或者自由度给予过多之后孩子的行为问题。而中国家庭需要研究更多的是如何启发孩子思考,降低父母对孩子的控制问题。中国教育问题不是简单的父母行为改变,而是父母重新认识教育和家庭关系的过程,所以《超级育儿师》更重视家庭系统的建立,父母的心理修复,然后才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法。中国版《超级育儿师》是通过一个个家庭教育的案例反应了社会现象。
9、问:所谓的“没有问题”是“真的没有问题”吗?
@兰海schwabing:这是个好问题。往往父母最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孩子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而我们却忽视了那些行为没有问题,但却迫切有成长需要的孩子。所以,当孩子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孩子成长的需要。现在有大量治疗型的父母,而缺乏积极发展型的父母。如同生病去看医生,但对于怎么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就低。
推荐书目
推荐语:全面而透彻地阐释作者的教育理念与实施技巧,告诉父母如何和孩子定规矩,立界限,互相尊重,正向成长。
更多问题请关注《妈咪宝贝》0-3的5月刊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