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教学反思
(2015-01-22 21:58:14)
标签:
教育 |
寻生活素材,重学生实践
神河镇平安完全小学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和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比的应用,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方法的拓展。本节课例题是关于配制清洁剂的问题,以图文的形式呈现了按1:4(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配制一瓶500ml的清洁剂,求出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教材呈现了两种算法:一是“归一法”,先算出总数是多少份以及每份是多少ml,再用乘法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根据比与分数的联系,将此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先求出浓缩液和水各占500ml清洁剂的几分之几,再利用分数乘法的知识去解决。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转化的思想去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结合此节课的教学片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例出发”。为此我结合本班实际创设了“分饮料”的情境。
教学片段:
1.师:我班有多少名学生,几名男生,几名女生?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能说出几组比吗?
生: 、、、、、、
2.师:今年元旦晚会,老师准备了30瓶饮料,女生15瓶,男生15瓶,这样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多,因此饮料也不应该分得一样多。
师:那么应该怎样分呢?
生:根据人数的多少不同分。人数多的应该多分,人数少的应该少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根据各部分数量的不同合理分配——按比分配。(板书课题)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知道平均分只是分配的一种方法,通过适时点拨:平均分不够合理,那该怎么分呢?学生会说出了最好根据男女生人数来分,即按比分配。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需要按比分配。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片段:
出示例2
1.阅读与理解。
1)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2)一瓶稀释液里包含几种物质?
3)瓶身的比表示什么?
4)500mL稀释液中,浓缩液、水各占几份,为什么?
5)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
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预设(2):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师:1/5表示什么?(浓缩液占稀释液体积的1/5)
4/5呢?(水占稀释液体积的4/5。)
3.回顾与反思。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