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2015-01-22 21:49:40)
标签:

教育

教学案例

姓名: 包本义                     学校:神河镇平安完全小学

学科

数学

年级

时间

2014.11.25

地点

电教室

教学内容

按比分配

研究主题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参与者

党玉海 袁治刚 杜力 陈敬  唐架伟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学过分数的意义,六年级学习了分数乘法,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习,在探索、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我班有多少名学生,几名男生,几名女生?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能说出几组比吗?

生: 、、、、、、

2、师:今年元旦晚会,老师准备了30瓶饮料,女生15瓶,男生15瓶,这样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多,因此饮料也不应该分得一样多。

师:那么应该怎样分呢?

生:根据人数的多少不同分。人数多的应该多分,人数少的应该少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根据各部分数量的不同合理分配——按比分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知道平均分只是分配的一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按比分配。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2

1.阅读与理解。

1)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2)一瓶稀释液里包含几种物质?

3)瓶身的比表示什么?

4)500mL稀释液中,浓缩液、水各占几份,为什么?

5)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

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师:1/5表示什么?(浓缩液占稀释液体积的1/5)

4/5呢?(水占稀释液体积的4/5。)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比是不是等于1:4。

          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和是不是等于500。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2/5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教学设计

四、课堂总结、作业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不够活跃、生动,虽然已有5年教龄,但自己长进不大,可以说到现在也不明白怎样去上好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习题设置稍显多,以至于拖堂,小结环节进行的很是仓促。

3. 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4.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评价语言较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