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2015-01-22 21:49:40)
标签:
教育 |
教学案例
姓名:
包本义
学科 |
数学 |
年级 |
六 |
时间 |
2014.11.25 |
地点 |
电教室 |
||
教学内容 |
按比分配 |
研究主题 |
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
||||||
参与者 |
党玉海 袁治刚 杜力 陈敬 |
||||||||
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按比分配是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比的联系,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今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学过分数的意义,六年级学习了分数乘法,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学习,在探索、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我班有多少名学生,几名男生,几名女生?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能说出几组比吗? 生: 、、、、、、 2、师:今年元旦晚会,老师准备了30瓶饮料,女生15瓶,男生15瓶,这样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为什么? 生: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多,因此饮料也不应该分得一样多。 师:那么应该怎样分呢? 生:根据人数的多少不同分。人数多的应该多分,人数少的应该少分。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根据各部分数量的不同合理分配——按比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2 1.阅读与理解。 1)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2)一瓶稀释液里包含几种物质? 3)瓶身的比表示什么? 4)500mL稀释液中,浓缩液、水各占几份,为什么? 5)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 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 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预设(2):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师:1/5表示什么?(浓缩液占稀释液体积的1/5) 4/5呢?(水占稀释液体积的4/5。) 3.回顾与反思。
三、实践应用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
||||||||
教学设计 |
四、课堂总结、作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3.作业 |
||||||||
教学反思与改进设想 |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不够活跃、生动,虽然已有5年教龄,但自己长进不大,可以说到现在也不明白怎样去上好一节数学课。在这节课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在学生得出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两种方法后,我应该让学生比较这两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理清思路,而不只是分析其不同点。这一点处理的不够到位。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习题设置稍显多,以至于拖堂,小结环节进行的很是仓促。 3. 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 4.教师的鼓励性语言、评价语言较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