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课改实验的语文教师,我切实体会到新课改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

课改实施以来,课堂在慢慢变化,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探索。一些孩子之前在课堂上从来不举手,即使被提问,站起来也不敢大声发言。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炼,一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每天的三分钟演讲也积极准备,敢于在大家面前大声说话、发表观点。

尤其是每次布置的实践作业,孩子们都特别用心、积极参与。比如我们学习了《纸的发明》这一课,我让孩子按照课文内容制作小报,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更加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也从绘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我在这次改课中也意识到,知识学习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老师声情并茂、滴水不漏地“教”,而应该是学生全情投入、争分夺秒地“学”。我时刻提醒自己“眼中有人”,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以统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平时我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

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惑,比如在小组汇报中优等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学困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成绩中等的孩子也很少主动发言,因为小组展示环节优秀生的发言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中等生进步少,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而且小组评价容易重整体而轻个体,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在活动中抱着“南郭先生”的态度,加大了老师对学生个体情况的掌握。

在新课改中,培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是新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但在学生自我展示的同时,只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如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只善于表达,但不会书写,书面表达欠缺。

导学案的使用时间还不是很长,有时拿着导学案上课竟乱了方寸,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全被导学案的流程所束缚,导致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不流畅。如何有效使用导学案,做到导学案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受导学案束缚呢?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认为,一堂课的“导学案”设计,在达成目标及活动方案方面要做到不求“多而全”,力求“少而精”。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让学生在对单一任务和活动素材的反复感知和研磨中,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回合的思维碰撞中,变“我懂了”为“我想了、我问了、我说了、我做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浸润,他们的语文素养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只有通过扎扎实实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称为“有效”的课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