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太原晚报2017年2月11日
元宵佳节又如期来到了,明月挂当空,银辉洒大地,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涌起花灯的人潮。这时,我不由想起那时的元宵夜……
那时的元宵节也是如此热闹非凡,大街上耍龙灯,走旱船,踩高跷,扭秧歌,人海如潮;街巷中花灯闪烁,有象征五谷丰登的玉米灯、白菜灯、莲荷灯,冒了尖的粮囤灯;也有粉墨登场的牛马猪羊、龙腾虎跃的动物灯;家家户户也高挂着自个儿做的灯笼,这些灯笼形态各异,仪态万方,人们挨家挨户地欣赏自制的花灯。我们这些孩子也提着小花灯在人流中穿梭来往,把欢笑洒向大街小巷。
那时,母亲做的花灯最精致、最漂亮,母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人,裁衣、绣花、剪花等女红活计样样做得好,街上谁家办婚嫁喜事都要请母亲绣个花,剪个喜帖,做新娘的红棉袄。当然街坊邻居也要或多或少给母亲一点报酬。正出于此,文革期间母亲被“革命”家属批斗过几回。后来元宵节又红火起来,母亲糊的花灯便一花独秀于灯海中。居委会见她做的花灯好,便年年请她做大型花灯,去市花灯会参展,头一年,母亲做的花灯就捧回一个二等奖。
记得那一年也是一个猴年,母亲做了一个小猴灯,我亲眼目睹做灯的全过程。母亲扎花灯的骨架都是细细的竹条,用温水浸泡一夜后,软软的竹条在她纤手中任意弯曲,飞龙走凤,一会儿功夫便扎出一个小猴的骨架,随后糊上白纸,一个金黄色的小猴灯脱颖而出。最后她在小猴的嘴上衔了几支绿草,那绿草不仅点缀了小猴的憨厚神态,还昭示着春天即将到来,让人们感受到了浓郁的春天信息。元宵节那天,这只小猴灯高高挂在我家的门头上,引来了邻居们观赏的目光与喝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