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太原晚报2018年3月12日
时光悠悠如流水,回首往昔,竟一别母校——太钢中学已近五十余载。或许我至今还抱怨着她,刚读完初一就中辍了学业,黄金般的学业竟虚晃于“文革”的狂热与迷乱之中,之后,一张油印的毕业证就把我打发出了校门。
但我心里一直留恋着母校,她毕竟是我青春停泊的一个港湾,她毕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段荆棘丛生的路段。何况,还有我还在母校栽植了一颗象征青春活力的一株白杨。
那是我们刚到校园的第一个春天,风和日丽,春光宜人。我们在李士英老师的组织下,扛着头铁锹,来到学校西南角的一块空地上,三人一组挖坑植树。荒地上挖树坑不容易,土里有很多石头瓦块。挖了一会儿,同学们不仅累得够呛,有的同学的手掌上还磨起了水泡。这时,有一位同学一边挖坑,一边吟咏矛盾的《白杨礼赞》,“哦,那就是白杨,西北极普通的一棵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棵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棵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这本是一件很普通的植树活动,经那位同学哲理般的点拨,每位同学手中的树苗,竟变得神圣而浪漫起来。有的同学说矛盾把白杨树喻为中华民族的精魂,是我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写照。有的同学说我们今天栽植白杨,就是栽植下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大家说着干着,脸上溢出了青春的光彩。那时,每一位同学的确把自己美好的理想寄托于亲手栽植的小白杨了。大家说着干着,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心想一定要把寄托着自己理想的树苗栽活。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植完了树,浇上充足的水。一排排树苗迎风挺立,象征着我们也树立了美好的青春理想。
然而,我们栽植下的小白杨却如古诗所云:“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煞人”,一阵狂风席卷而来,竟把我们的理想吹得拦腰折断。我们虽然生不逢时痛失了中学的课堂,但我们却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在阳光与春风的哺育下,一个个长成了笔直的参天“白杨”。我和好多同学在工作之余继续努力学习。有的同学上了“电大”,重返教室的课桌上;有的同学上了成人高考,利于业余时间刻苦攻读;而我报名上了“函授”,自学了现代汉语的全部课程。几年后,当我们又捧上烫金的大专毕业证书时,我们又喜极而泣,真正领悟到“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人生乐趣。
几年后,我们栽下的小树已经长成了一片浓郁的白杨树林。十几年前,我有时从母校路过,看到从围墙冒出的绿色白杨,飒飒地舞动着婀娜的身姿,竟生出几番感慨。白杨树啊!你们成材了,我们也快老了,但我们的青春与理想并没有衰老,我们依然像亲手栽植你们时的那样,青春勃发,兴致勃勃,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前几年,学校因扩建教室,挖掉了这片树林。我们亲手栽植的白杨树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的教学楼。我们虽然有点沮丧,但一想到那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箴言,心中的迷惘与困惑也就释然了。
喔,母校的白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