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知识衔接·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文化常识

标签:
北京中高考文言文阅读初升高知识衔接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文学文化常识 |
分类: 与贤文老师一起学语文 |
初升高知识衔接·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文化常识
初升高知识衔接·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文化常识
初升高知识衔接
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梳理
(二)文化常识
1.
阴、阳:古人把山的北面、水的南岸叫作“阴”,山的南面、水的北岸叫作“阳”。如“阴阳割昏晓”的“阴”指泰山的北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河阳”指黄河北岸。
2.
3.
4.
5.
6.
字: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取的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只限于有身份的人,且常常用自己的字命名其作品。如李商隐的《李义山诗集》就是用他的字“义山”来命名的。
号:是名和字之外的称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表现了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享受田园生活的志趣。
谥号:古代帝王、卿大夫、诸侯、大臣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为其评定一个称号。如范仲淹的谥号为“文正”,《范文正公文集》就是以其谥号命名的。
7.
(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生子当如孙仲谋”。
(2)称“号”:《核舟记》中“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为谥号。
(4)称官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闻道龙标过五溪”。
(5)称官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称籍贯:如“柳河东”(柳宗元);“韩昌黎”(韩愈)。
(7)年龄的称谓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泛指幼年。
始龀: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如《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的年纪。
束发:指男子十五岁,泛指青少年。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行加冠礼,泛指成年。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富贵不能淫》中“丈夫之冠也”。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知命:指人五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泛指老年。耄: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如《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虽耄老,未有所成”。
期颐:指人一百岁。
称 谓 |
指 代 |
举 例 |
黄发 |
老人 |
如《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 |
匹夫 |
平民百姓 |
如《论语》中“匹夫不可夺志也” |
布衣 |
平民 |
如《出师表》中“臣本布衣”;《唐雎不辱使命》中“布衣之怒” |
白丁 |
没有功名的人 |
如《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 |
鸿儒 |
博学的人 |
如《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 |
宿儒 |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
蛾眉 |
女子 |
如《满江红(小住京华)》中“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庙堂 |
朝廷 |
如《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烽火 |
战事 |
如《春望》中“烽火连三月” |
干戈 |
战争 |
如《过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 |
兜鍪 |
士兵 |
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 |
金经 |
佛经 |
如《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骚人 |
文人 |
如《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 |
风骚 |
文章辞藻 |
如《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 |
三秦 |
关中地区 |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 |
岱宗 |
泰山 |
如《望岳》中“岱宗夫如何” |
婵娟 |
月亮 |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千里共婵娟” |
桑梓 |
家乡 |
如《范进中举》中“世先生同在桑梓” |
鸿雁 |
信使 |
如《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 |
青鸟 |
信使 |
如《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 |
征蓬 |
远行之人 |
如《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汉塞” |
汗青 |
史册 |
如《过零丁洋》中“留取丹心照汗青” |
8.
古代常见的敬辞
令 |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惠 |
惠顾、惠存、惠赠 |
垂 |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
赐 |
赐教、赐复 |
高 |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
贤 |
贤弟、贤侄 |
奉 |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
其他 |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
古代常见的谦辞
家 |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
舍 |
舍弟、舍妹 |
小 |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
愚 |
愚兄、愚见 |
拙 |
拙作、拙著、拙见 |
敝 |
敝人、敝姓、敝校 |
鄙 |
鄙人、鄙见 |
其他 |
寒舍、见教、见谅 |
9.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又称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如《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又叫踏青节,一般在阳历4月5日前后,扫墓、祭祀。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屈原)。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赏月,团圆等。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辞旧迎新。
10.
(1)五种书体:篆书体(含大篆、小篆),隶书体(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
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殷、商)→金文(西周、春秋)→大篆(战国)→小篆(秦朝)→隶书(汉朝)→楷、草、行书(魏、晋)
(2)书法名家
书圣:东晋·王羲之,代表作《快雪时晴帖》《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草圣:唐·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肚痛帖》。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
行书四大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
11.
(1)授予官职
举: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管夷吾举于士”。
授:授给,给予官职。
除:在中国古代把担任新职离开旧职称为“除”,后授官也称为“除”。
古代,拜官及授予新的官职,也叫“除”。唐代学者颜师古说:“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提到哪个人除去某种官职就是说这个人就任这个新官职。
(2)提升官职
陟:提拔、晋升,如《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迁:一般指提升。
(3)降低官职
谪:因罪贬谪流放,如《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