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举考试中,书法和文章谁最重要?

(2016-03-05 12:20:38)
标签:

杂谈

文/邓海春

帝王的一时心态,往往也是决定考试名次的关键。

http://p3.pstatp.com/large/14e000930d1ea943fb8

是重书法,还是重文章,在康熙帝一人身上,前后就有过截然相反的态度。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 )科会试揭晓后,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彭定求被定为会元。等到殿试毕,阅卷大臣巴哈纳等14 人经过认真评阅,反复比较,将彭定求初拟为第三名。未拆弥封前,康熙帝将头十本卷子依次看过之后,并没有说什么。拆了弥封之后,他发现会元彭定求排在第三了,就问道:“会元的卷子为什么放在第三?”巴哈纳回奏说:“他的书法不如前两名。”这时候康熙帝对书法还没有特别的兴趣,就一边翻着彭的考卷一边说:“会元的《 殿试策》 一开头就有劝勉朕本人的意思,这是很难得的。难道古代的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他们都长于书法吗?”说着,亲自把彭的卷子抽到最前头。彭定求因此而大魁天下。

十五年之后,到了康熙三十年辛未(1691 )科,殿试过后,阅卷大臣张玉书等人初拟的名次是:

http://p3.pstatp.com/large/14e000930f43a156d68

第一名吴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的叔祖父);

第二名戴有祺,金山卫(今属上海市)人;

第三名杨中讷,浙江海盐人;

第四名黄叔琳,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人;

康熙帝当时正在努力练书法,所以更偏重于书法。他看了头几名的文章和书法后,特别感兴趣的书法是戴有祺的,就毫不犹豫地把他由第二提到第一,而降吴昺为第二。又说头三名中应该有个北方人,就把第三名和第四名也对调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4d00092ccc0609df08

皇帝就这样凭兴趣决定了进士的名次。彭定求和戴有祺之夺魁,一在文章,一在书法,各得其时。

材料来源:《 清碑传合集》 《 清史稿》 《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邓海春 作品

(版权@作家邓海春 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工作联系、约稿:manjusridhc@163.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