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酒的七大误区

(2014-06-27 18:58:05)
标签:

健康

饮酒的七大误区

 

http://s13/mw690/003YyZFkzy6K0FrmHvK3c&690



  我国有几千年的饮酒文化,也形成了好多饮酒的误区,今天盘点了几点,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健康饮酒。

 

一、喝酒红脸不易醉

  “喝酒脸红的人不容易醉”,这句话常在宴席上被用作劝酒的理由。但事实上,醉酒和脸色并无多大关系。

       一些人认为喝了酒面红如关公是好事,认为这代表血液循环好,能迅速将酒精分解掉,因此不容易醉。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是:酒精(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喝酒脸红的人就是因为体内缺少乙醇脱氢酶,不能很好的分解乙醇,容易造成酒精中毒。所以喝酒红脸的人最好是少喝酒或是不喝酒。

http://s11/mw690/003YyZFkzy6K0Gf3rPI8a&690

二、白酒伤身红酒养人

       很多人认为喝白酒伤身,喝葡萄酒对健康有益,多喝点也没关系。事实上,不管是红酒还是白酒,关键还在于控制饮用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http://s3/mw690/003YyZFkzy6K0GB9azUa2&690



三、酒兑饮料很时尚

       时下,喝酒兑饮料成了一种饮酒时尚。红酒加雪碧,威士忌加冰红茶,啤酒加可乐……各种“混搭”组合数不胜数。由于兑了饮料的酒浓度较低,感觉像在喝饮料,所以很多人对它情有独钟。

       但专家提醒,通常用来兑酒的碳酸饮料,在胃里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会迫使酒精很快进入小肠,而小肠吸收酒精的速度比胃要快得多,从而加大伤害。

       另外,兑着饮料喝酒,表面上看是稀释了酒,结果却容易让人越喝越多。因为喝的人一开始觉得像在喝饮料,就使劲喝,一旦察觉到有酒精作用时,就已经喝多了。

 

http://s14/mw690/003YyZFkzy6K0H5jrBzdd&690



四、感情深一口闷

  有些人喜欢喝快酒,动不动就劝大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走一个”。

  其实,喝酒的速度宜慢不宜快,饮酒快则血中乙醇浓度升高得也快,很快就会出现醉酒状态,若慢慢喝,体内有充分的时间把乙醇分解掉,乙醇的产生量就少,不易喝醉。

 

http://s6/mw690/003YyZFkzy6K0HcAB4pe5&690



五、突然戒酒易伤身

  很多人因为健康问题被医生建议戒酒,但很大一部分人始终未能成功戒酒,甚至会以“突然戒酒反而伤身体”为理由,继续自己的美酒生涯。

  专家指出,一些人认为“突然戒酒反倒伤身”其实指的是一种戒断症状。对酒精已经产生了依赖的人,如果突然戒酒,可能会出现手抖、心慌、抽搐发作、呕吐等戒断症状。但此时更应戒酒,而不是认为应该喝一点酒来缓和症状。针对这种戒断症状,临床上有适当的药物能有效控制戒断症状。

http://s5/mw690/003YyZFkzy6K0Honzta04&690



六、喝醉了抠喉咙催吐

  日常应酬中,不少人采用的“秘诀”就是喝多了之后到卫生间“抠喉咙”催吐,呕吐之后感觉好受一些,甚至可以继续喝酒。但专家指出,这属于“危险动作”。

  抠喉咙催吐一定要在清醒时或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因为醉酒者意识不清,很容易吸入呕吐物引起窒息,甚至危及生命。其次,剧烈呕吐会导致腹内压增高,除了容易引起胃出血外,还会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引发急性胰腺炎等急症。

http://s10/mw690/003YyZFkzy6K0HwKJxD09&690

七、浓茶咖啡可醒酒

  有些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或咖啡有“醒酒”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而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有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的作用,酒后喝咖啡会使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增加心血管的负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会超过单纯喝酒的许多倍,甚至诱发高血压。

 http://s5/mw690/003YyZFkzy6K0HC7Kte94&690

  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饮酒习惯,健康饮酒,且喝且珍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