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贝格兰帕2
贝格兰帕2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52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观哲学

(2022-05-26 21:07:16)
标签:

杂谈

哲学

分类: 哲学笔记
    哲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喜欢研究哲学的人当然迟早会提出这个问题。不过从古到今,人们的视角并不完全一样。各有各的侧重点和关注点。有些从客观物质世界出发,有些从人出发,有些谈到神,有些谈到方法,还有些谈到实用性。由于大家出发点不同,研究也出现不同的范式。各种范式的不同搭配产生了哲学的不同流派。不同流派可能只反映了哲学的一个或几个领域。但这些流派汇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可以反映出哲学的大体体系结构。概括来讲,哲学作为一个学科通常讨论以下问题。为方便我自己理解,我尽量举例说明。

1. 哲学作为学科起源于实用
 
    - 实用主义
    为什么会有哲学?因为有这种需要。一切科学均产生于人类的某种需要,哲学也不例外。
恩格斯指出:“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也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而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也发展起来了。不久,航海和战争也都需要它。—— 它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这样,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开始是具体的生产领域,后来发觉太累,于是就想,有没有一个通用的东西。于是有了对哲学的需要。
    
胡适对哲学的定义是非常实用主义的。他认为哲学就是要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胡适的定义不是从客观世界出发,而是从人出发。每个人都有各种问题,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答案说明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是正确的。错误的答案则说明人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是错误的。而哲学就是研究如何使人有正确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哲学应该是非常实用的。费希特认为研究哲学认知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的行动。人们研究哲学不应该陷于繁琐的论证,不是为了辩论,不能转牛角尖,而是要始终清楚自己的目的,并用哲学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个目的很可能是很具体的,很渺小的。但哲学必须是对此有用的。普通人也用不着非得钻到哲学最深奥的领域。如果你的目的就是养生养心,那么很浅的哲学也就够用了。如果你是国家领袖,则哲学水平就得高深一些了。最实用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怎么实用我想大家都知道。
     现存哲学中的讨论,有许多都是没有什么用的,许多都是在诡辩。所以哲学中垃圾非常多。比如认为世界是由水组成的。这种哲学没有任何用,因此是废话。学习哲学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遇到垃圾哲学,马上避开。当然对什么是垃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一个卖菜的,所有的哲学都是垃圾。
2. 哲学是对不同学科客观规律的抽象
    - 特殊与一般
     原始人发现苹果可以吃。接着又发现梨子可以吃。久而久之,就有了“水果”的概念。水果是对所有苹果、梨等植物果实的抽象。苹果是特殊,水果是一般。光说水果,我们不知道是指什么。
     哲学也是来自具体学科。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哲学排在物理学之后。
因此也被称为“超物理的科学”(metaphysika)。“形而上学"就是 metaphysic 的中文译名。它不关心人们对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学科怎么看,而是关心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共性的规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宇宙如何运行。因此,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物理学是特殊,哲学是一般。哲学试图研究最大的问题和最抽象的问题。有时因为过于抽象,变得很难懂。
     由于哲学是超自然的科学,因此学习哲学一定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人们不应该为了学习哲学而学习哲学。学到一点东西,一定要联系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普遍一般的客观规律指导具体的事物。比如哲学有否定之否定的一般规律,我们生活中就要正确对待某种具体的、特殊的事情,比如一个领导接替了另一个领导。学过哲学,我们知道新领导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未来也一定会被更好的领导否定。任何事物都在变化。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任何现在看上去美好的东西。
      如果学哲学的目的只是懂了,但没什么用。还不如不学。
3. 关于客观事物和思维谁是本体
   
- 客观事物是实在存在的(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马克思)
    - 思维也是客观事物(机械唯物主义)
    - 客观规律是存在的(斯多葛派;道家)
    - 客观事物是因为主观思维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费希特;贝克莱)
    - 客观事物的存在是因为上帝(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
    哲学研究的是外部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物质和物质世界如何运行。但有人对世界本身的存在就表示怀疑。因此哲学首先要讨论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它存在,我们才能认识。认识以后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要吃苹果,先得承认客观上存在这个苹果,然后认识到它确实是苹果,然后才能吃。如果你认为苹果的存在是不确定的,当然就别费事去认识苹果了,然后就是挨饿。
4. 关于宇宙的目的性
    - 宇宙是有目的的(康德:理性的人就是宇宙的目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斯多葛的逻各斯;道家的道)
    - 宇宙无所谓目的
    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无所谓目的。人或动物才有目的。植物也有目的。石头就无所谓目的了。也就是说,目的必须来源于思想。一个人渴了,去河边喝水就可以实现这个目的。
5. 关于思维和认知
    - 客观事物和思维是一回事(一元论;机械唯物论;斯宾诺莎)
    - 客观事物和思维是两个不同概念(二元论;笛卡尔;马克思)
    - 客观事物和思维是对立统一的(费希特)
    如果承认有个客观世界,接下来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就是思维是否独立于存在而存在。广义上讲,思维也是一种存在。思维离不开物质。但狭义上讲,思维又不同于存在或物质。钱可以购物,信用卡也可以购物。广义上讲,钱和信用卡都是支付工具,在功能上是一样的。但狭义上讲又有区别,不能说钱就是信用卡。思维可以被认为是非常特殊的物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呢?有人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理论检验真理也就是实践检验真理,这里犯的同样是钱和信用卡的错误。
6. 存在和思维谁是第一性的
 
   - 存在是第一性的(马克思;巴门尼德:感知的真实性;洛克:白板)
    - 思维是第一性的(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先验论;费希特:自我先于非我;叔本华:生命意识;尼采:权力意识)
     如果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同,就有一个二者关系的问题。即谁是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因为先有存在, 后有思维。这和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说思维,当然指的是人的思维(你说是马的思维其实也是一样)。而人要思维,首先必须得有这个人。人不是从来就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而人类的出现迄今大约有300万年。也就是说,地球诞生以后,99.9%的时间里都没有人。而地球诞生显然不是宇宙的开始。在没有人这漫长的时间里,思维在哪儿呢?答案是,没有思维。思维长时间没有,如何称自己是第一性的?
     即使是宗教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假定基督教的教义是对的,那么上帝先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第六天才创造了人类。如果思维是人类的思维,那么至少世界诞生的前五天是没有思维的。如果说思维是上帝的思维,那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离得比较远了。
     没有思维,不等于没有概念。没有人的时候。宇宙中依然有三角形的概念,其内角和依然是360°。星星依然是球型的。圆的面积依然是r的平凡乘以pai。人没有发明概念,只是认识了概念并为它安上了一个名称而已。

7. 客观事物可以被认知吗?
    - 可知论(马克思;毛泽东:哲学就是认识论)
    - 不可知论(柏拉图的洞穴;休谟;康德)
    - 不可知论相对于神学的进步意义
    - 二律背反(康德)
     解决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在唯物主义者看来,既有又没有,要看你对同一性如何定义。首先,外部世界肯定是可以部分认识的。明天太阳依然会从东边升起,这就是一个粗陋的认识。如果明天太阳果真升起,这个认识就是正确的。这个认知不彻底,因为太阳没有升起,是地球在转,但对某些目的来讲,这并不重要。那么,外部世界是否可以被完全彻底地认识?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是人类没有这个能力,其次是也没有这个必要。许多情况下,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大概地”认识世界。当然,如果大概地认识就足够了,也就没有必要非要完全彻底认识。超出必要的认知要么是抬杠,要么就完全是一种浪费。
     所谓可知论,也没有说一切都可以知道,而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认知存在一种有目的地一步步逼近的态势。
     以这种态度对待二律背反就有答案。宇宙在空间上既是无限的,同时又是有限的。无限是我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宇宙,总有你无法达到的地方。有限是因为只有有限的领域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没有任何必要去认识和我们完全无关的领域。如果宇宙是有限的,但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它的边界,那和它是无限的又有什么区别?对北京的蚂蚁来讲,河北就是无限了。蚂蚁只需要认识它蚁穴周围几公里的区域就足够了。如果蚂蚁有哲学意识,也仅仅限于这个范围。

8. 真理和谬误
    - 真理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 真理的适用范围
    - 真理的实用性
    - 真理的检验
9. 偶然性和必然性
    - 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 事物的发展是偶然的
    偶然和必然是人的认知。认识到的认为是必然的,未认识到的认为是偶然的。
    一种理论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这就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你今天早上吃包子而不是油条完全不是你决定的,而是必然的。一万年以前就决定了。人没有任何自己做出决定的余地。你只是以为你在自己决策。实际上你就是上帝的一颗棋子。
    反对宿命论的人认为事物还是有偶然性的。死亡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是偶然的。如果确诊为癌症,则死亡的日期是大体知道的。如果被判了死刑,死亡的日期是准确知道的。其他情况下,什么时候死是不知道的。如果说上帝知道,那也跟没说一样,因为上帝也不会告诉你。
10. 如何认识客观事物?
    - 经验主义(洛克)
    - 理性主义(笛卡尔;莱布尼茨;斯宾诺莎)
    - 先验论(康德;叔本华;尼采)
    - 产生错误认知的原因(培根)
    - 有用的错误认知
     应该这样讲:经验和理性乃至先验都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西方哲学家容易犯片面的毛病。捍卫一个学派时往往不必要地贬低另一个学派。
     有时错误的认知也有用。认识到太阳会升起,尽管是错误的,但对你起床有用。信仰基督教可能是错误的,上帝可能并不存在,但社会因此而变得稳定,教会的慈善活动也使弱者受益。并且,你可以死的安详。你得了癌症,医生错误地没有查出来,你以为你没有,过一段自愈了。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认知,反而可能被吓死。
11.客观规律有哪些?

    - 辩证法(马克思;黑格尔)
          第一规律: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相互依存;转换;主要矛盾)
          第二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第三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显然还有其他规律。  这些规律都是通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既存在于物理学领域,也存在于婆媳关系。量变质变规律既适用于雷峰塔的倒塌,也适用于癌症的研究。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既适用于麦子的生长,也适用于国际关系。许多复杂的事物,在哲学层次非常好理解。这就是学习哲学的必要性。
     哲学应该把重点放在客观规律的研究。因为了解客观规律显然对人生有用。不可知论否认客观规律可以被认识,因此不可知论是最没有用的哲学。唯心主义不承认在自己头脑以外有什么规律,因此也是垃圾哲学。
      到目前为止,哲学对乱七八糟的问题研究很多,出了很厚的书。却很少有哲学家研究客观规律。这是哲学的悲哀。哲学家如果不研究客观规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用的白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