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身与养心
(2022-05-10 09:51:55)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离不开物质且来源于物质。但意识一旦形成,可以反过来对物质施加影响。称为意识的反馈或反作用力。
个人是物质和意识相结合的最小单位。此外还有群体、地区、民族、国家和全人类的意识。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讲,他的物质部分就是他存活着的有机体的全部,包括肌肉、骨骼、神经、各种器官等等。此外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例如血液的流动,神经信号的传导,伤口的愈合,细胞的复制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一个人活在世上,首先要保证这些物质部分的健全。饿了就得吃东西,渴了喝水,累了睡觉,冷了加衣,热了躲在树荫下等等。养身主要就是针对这部分而言。养身强调饮食、滋补、运动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身体物质部分的健全。营养不良而死、过于劳累而死、花天酒地而死等都是养身没有做好。由于物质是第一性的,因此养身是基础。要想成为一个理想的人,首先要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养身首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许多养身的行为动物也会做。比如动物都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动物累了也知道休息。幼崽也知道挤在一起取暖。没什么意识的大妈也知道跳广场舞。但动物包括大妈的养身行为都是通过遗传传递下来的一些下意识的行为。而现代人则不同。人可以通过对自身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养身的科学理论。比如,不但知道什么可以吃,而且知道吃什么可以补什么;不但知道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魄,还知道应该怎样运动效果最好。比如通过哪个动作锻炼哪块肌肉,哪种运动会伤害那个身体部位等等。
养身大家都比较注意,但知道养心的就不那么普遍了。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养心的思想。孟子说过“养心莫善于寡欲”。清朝皇帝的寝宫就叫做养心殿。古希腊的斯多亚派哲学已经注意到控制情绪的重要性,主张“不动心”。近代西方心理学越来越重视意识对身体的反作用。许多文章谈到情绪对身体的影响。现在中西方一致认为,情绪对寿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高兴、愉悦等会使身体变的更健康。而悲伤、愤怒会对身体造成损伤。中国历来有“怒伤肝”、“伤心欲绝”等说法。林黛玉的病总也好不了,情绪太低落是一个重要原因。孟子强调寡欲。佛家强调虚无。基督教强调来世。既然有来世,这辈子受穷也不必太着急。而且死亡也显得不那么可怕。由于不怕死,反而活得更长。
不光是情绪,西方的研究表明,那怕是做善事这种行为也会对身体产生正面影响。而贪心小气,总算计别人竟然会损寿。所以佛家提倡行善,竟然有他的理论根据。
懂得意识对身体的帮助和危害,就可以利用养心达到长寿的目的。人总是有不如意的时候,这时要注意自我解脱。比如听听相声或小品什么的。不小心破了财,一定要想开。因为如果想不开,悲伤会损害身体,那才真正划不来呢。当然,想得开这件事,说来容易,其实也需要岁月的沉淀。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要想想得开,大体要五十以后吧。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难得糊涂”,“心静自然凉”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