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内容(Form
& Content)
一般来讲,讨论本质免不了涉及到形式与内容。我们问:为什么一种内容以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形式出现?所以,形式离不开内容,即离不开本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形式是一种表象,而内容就是实质?)存在最容易被看到的就是外表。外表可以说是深层本质的一种简化。而本质就是各种内部、外部表现的集合。本质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并通过外表显示自己。在我们的认识早期,外表常常是模糊的,是相对的,是变化着的。背后好像并没有稳固的基础。(《小逻辑》)例如,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从人所能感知的各个学科的各种模糊“现象”开始的,如热、光、矿物、动物学、天文学等等。很久以后才开始研究更加抽象的生物化学、电磁辐射、原子结构等等。原子结构这类东西并非人可以直接感知的,但通过对现象的长期理论研究,我们依然对这些感知不到的东西深信不疑。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对“现象”的研究阶段就是对“外表”的认识阶段。当我们对一门科学或一个事物乃至一种事件外表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终于知道了“它是什么”。这时我们就会向更深的本质进行挖掘。这就是形式-内容的辩证法。
再举个例子,当一个机构或组织接纳一个新成员时,这个人有他特定的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这些都是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些形式的内容。或者说,内容自动地展现了自己。这个新来的人开始成为机构中的“真正的成员”,在机构的政治谱系中占据了一个位置。表现出自己的强点和弱点。对事情的看法有他独到之处,而这种独到之处以前根本在机构中不曾有过。
(旧中国有种种弊端,这些都是现象或形式。许多人都认为应该改变这种情况,并且认识到旧中国的本质是私有制。一切弊端都和私有制有关。于是有了中国革命。革命成功以后改私有制为公有制。此时中国的本质发生变化。但很快人们就发觉,公有制并不能解决原来设想解决的一切问题,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于是再回过头来研究我们对原来的私有制的认识是不是有些片面?这时我们就向本质又前进了一步。这个“捡回来”的私有制与原来的旧中国私有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比原来的复杂的多。原来的私有制本来是本质,但现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形式”,而改革开放以后混合经济中的私有制则是新的“内容”。内容一旦确立,就变成了新的“形式”,等待新的否定,也就是对私有制更深入的挖掘。这个过程,就是一连串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再比如谈恋爱。我们有一些基本要求,比如学历、身高、家境、容貌等。这些都是形式。真正过起日子来,“内容”才一点点显示出来。我们会发觉,具有类似“形式”的人,“内容”往往非常不同。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形式是无法完全反映内容的。对不同的对象,我们必须做深入的、不同的认识。结婚这件事有它的一次性。有时我们认识到对方的内容和我们的预期相差很远。但我们能做什么呢?可以离婚,但代价非常大。更多的时候就只好凑合着过,降低我们的预期,同时我们自己也试着改变自己以便适应对方。天造地和的夫妻可以说是非常罕见。梁山伯和祝英台应该非常完美了。但因为死的早,要是活着,过起日子来也不知道怎样。)
所以,形式和内容的辩证法就是不断地通过表象向本质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外表”在被更深的真理攻克前都有它的合理性。机构新来的就是一个“人”,而通过活动展示自己后,才成为“成员”。成员又经过一段时间可能成为领袖,也可能被开除。关键看我们认识的深度如何。
我们总是先看到一种“外表”,但很快就发现外表与内容不符。也就是说,内容与外表矛盾。于是内容抛弃了外表,而内容本身成为新的外表。
了解黑格尔关于形式和内容的观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他认为内容也是一种形式,不过是在更深的层次罢了。其次是要知道,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和没有内容的形式。对此,黑格尔是这样解释的:
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内容不是没有形式的内容,每个内容都有其特定的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的表象。因此形式是有双重身份的。有时形式与内容是同一的;而有时是不同的,此时形式并不因为其不同而对内容有丝毫影响。它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外部存在。内容和形式的转换是人类大脑思维最重要的法则,尽管这种因果关系有时并不明显。
人们通常在谈论内容和形式时会认为内容是本质和自变量,而形式是非本质和他变量。其实二者是同样重要的。在内容中本来就存在着完美的形式。当然也同时存在非常糟糕的形式。
拿一本书来讲,显然它是手抄本还是印刷本,或者写在纸上或羊皮上,对内容没有什么影响。但这不等于说,书的内容没有形式。只是有些形式和其它形式相比我们的感觉差一些。例如手写的不如印刷的清楚。《智取威虎山》最早是曲波写的一本书。后来被改写为连环画。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又被改编成京剧。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杨子荣等一拨人的故事。但形式发生各种变化。每一种都特别适合某个人群。
这样说来好像内容不受形式的影响。其实一件艺术品如果内容很好但形式很糟是称不上好的艺术品的。我们通常不能对一个艺术家这样说,“你的作品内容很好,甚至内容绝妙,但形式很差。”真正优秀的艺术品一定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小逻辑》第133节)(人可以分为四种:一等人长得美且心好;二等人长得丑但心好;三等人长得美但心坏;四等人长得丑且心坏。一等人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诸葛亮娶黄月英显然不是最佳选择。)
(有些内容特别适合用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笑话用相声的形式表现比较好。但哲学用相声的形式表现就有点差劲。)
社会进步可以被理解为从一种形式演变成另一种形式。(一种社会制度出现了,大家不满意。于是设法改变这种制度,用新的制度代替。但很快发觉新的制度也有问题,于是再改进,直到社会形式大体符合社会内容。清朝以后中国社会演变大体就是这样。一代代人不断摸索。)一开始认为某种形式是错的。改变了的形式是对的。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还有更适合的形式。(在发现更合适的形式之前,我们有时对原有的形式过于自信,以为我们已经发现了终极真理。其实哪有什么终极真理?任何制度都只不过是下一种制度的过渡阶段罢了。只不过这种过渡有时是平和的,有时则是疾风暴雨似的,往往要死好多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