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方言有耄学,国际音标培新秀
作者: 磐安.杨松厅
吴越老先生是缙云藉的文坛泰斗!故而他是当之无愧的耄学!耄学乃年耄硕学之士也。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家乡方言。一生追求朴实口语化的文风。为了不让缙云县方言失传,使更多文人能用土话的声韵写出方言文章。于2019年8月30日在缙云县图书馆举办《缙云县方言研讨班》参加听课的“老中青”学员中有81岁耋老,也有12岁少年。这次研讨班是传授《国际音标》缙云方言输入法。学员们公推一位已经精通《国际音标》的新秀:年轻有为的应孟荣同学担任班长。他也是能够继承吴越耄学,热诚推行《国际音标》入门与速成的最佳门生。有了这位杰出的时代新秀接班,拓展缙云方言文化事业已经后继有人。我认定吴老他也不会留遗憾了。
廿多岁的应孟荣,是地灵人杰的壶镇沈宅村人。享有“进士村”美誉的沈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他不但精通缙云方言的《国际音标》声韵,还懂得东阳、永康等邻县的方言音标。他还精通历史文学,以及缙云县县志、各姓氏的族史、人文、地名、风俗人情等乡土文化。他与自已的家乡情深一往,为了让人们多多了解沈宅仙境的景观。于今年5月1日与沈西红,共同邀集了各地文人们赴沈宅村赏景观光,并且盛情设宴招待。5月2日又受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委的邀请,他与专业修宗谱的陈渭清老师,一起赴大皿研讨《皿川羊氏宗谱》与壶镇古代姓羊人居住的旧村址。昨天他已成立了《专业缙云方言研社》微信群,开始带领众乡贤研讨方言。缙云方言研究已扬帆启航,标志着缙云县乡土文化继承与发扬。期盼文人们同心同德迈出可喜的步伐,缙云方言将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
吴越先生说: “俄语称我国是: 契丹。而不是称:
中国。但是契丹语言早已消失,只有契丹的文字还在。虽然清政府统治者的满语也即将消失了。但是满族的文字还在。“如今我村还保存着一半汉字,一半满文的雍正与乾隆二帝颁发的圣旨之真迹。
古今浙中的民间流传着“三角缙云,仙居圆形。长长永康,方方东阳”四县古老地图形状的俗语。在1939年磐安县成立之前,与仙居县交界的盘峰乡属永康县管辖。所以有“长长永康”之实。缙云县东南西的三个角,方言划分为三个乡域(古代东角延伸至好溪源头)。缙云县各乡村皆有大同小异的方言腔。尚有“缙云三乡,讲话七八十腔”的土话口音流传至今。
土话是传承了千万年的乡土文化历史瑰宝!可惜我们这几代人皆教育孙儿们讲普通话了。于是我们也就是导致方言失传的大罪人!一百年后,土话有可能就消失了!若要使方言永远不失传,就必须教幼儿讲土话。到上学后,老师们自然会教他们读普通话。方言的特性与乡土文化大有关联,应当以会讲缙云话,弘扬乡土文化为荣。希望学校每周至少能够有一节“方言“课,再用《国际音标》创一些解释方言的声韵文字来教育学生,让缙云方言永远传承下去。
东夷部落的方言文化丰富多彩。虽然好溪上游原本属于缙云县的东乡腔。但是东乡腔又分为壶镇腔与古时候我们“石龙里“地域的上角腔。两种方言的发音之“声韵“有很多字是差别很大的。石龙里这种独树一帜的土话,是没有与任何那一个县的口音相同的。网络上称这种土话是永康县方言,其实与永康土话也是差别很大的。原白竹乡的人既能讲壶镇腔,也能讲上角腔,将成为两种方言的最佳翻译。还有南乡靠近台州、温州的乡村方言也与西乡相差很大。希望大家能为各种方言口音写注解,使各地的方言留下书籍传至后裔。让缙云方言发扬光大,使乡土文化“火然泉达“而繁荣昌盛。
吴越先生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制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协荣誉委员、联想集团顾问、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浙江括苍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