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和玩票
吴伯义
如今,文化生活丰富了,人们用于文化的消费资金也充裕了。当年,看戏、看电影就是最大的文化消费。天津卫请客三件事:洗澡、听戏、下馆子。这都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父亲的舅舅从老家来市里,父亲就是先带着舅舅去玉清池洗澡,然后买下戏票,在蓬英楼吃过饭,晚上到中国大戏院听戏。为了节省支出,也为了表达尊重,我们孩子们无权坐陪,有时候奶奶跟着去听戏。
天津人主要是听京剧,最好的园子就是中国大戏院。其实,天津的剧种很多,评戏在天华景,河北梆子在中华剧院,越剧在延安剧场,话剧在人民剧场,还有红旗剧院的曲艺。不过,京剧还是最为正规的待客之选。
听戏之余,也有三五好友一起票戏,或者清唱,或者彩排。父母亲都有戏装留影,也是对戏曲钟爱的表现吧。
票戏的又称作玩票,如果和专业演员同台,就被称为票友,票友之中也多出名人,称作名票。
相传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创,当时曾分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类似昆曲。演唱的曲目多编自于小说和戏曲,曾一时盛行京城及东北各地。
八旗子弟无论到各处演唱,都须得到批准,在所领到的龙票上注有“发给XX票房”字样,凭此方可聚会演唱。至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经稳定,此活动逐渐停止。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清中叶以后,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票友”。
票友须有一个进行排练、演唱的活动之处,于是该场所就沿用了“票房”这一名称。这最初是与京剧毫无关系的。
票友和一般的京剧爱好者不同,他们不仅爱看京剧,也喜欢演唱京剧,甚至还参与演出,闪亮登场。不仅演唱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票友应有尽有,而且有些票友还把伴奏、服装、化装等都当作爱好加以研习。还有些票友为过戏瘾,专门跑龙套,而且自备各种龙套服饰,许多票友还擅长研究剧本,钻研唱腔字韵,琢磨表演身段。
当年,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就存有大量戏装,一则是玩票时粉墨登场,再则是为了收藏。我们家就有一本《大戏考》,里面有一些名剧的唱词和剧本。
票友登台演戏,称为票戏,当票友取得一定造诣后,有的便转为职业演员,行话称之为下海,像京剧名家孙菊仙、龚云甫、言菊朋、奚啸伯等人原本都是票友出身。京剧票友与其他艺术的业余爱好者相比,具有广泛性、群体性、自娱性、研习性等鲜明的个性。票友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演员表演技艺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同治年间始,京城各区票房林立,参加活动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还在自家宅内设立家庭票房,那些酷爱戏曲的豪门富户,腾出宽敞的房间或客厅,而且屋内桌椅、茶具等设施极为讲究,甚至挂有精致的水牌。
有的王公贵胄和名门显贵的票友,为顾及身份,演唱时还背向听众。还有的自己出钱为皮影戏“钻框子”或为托偶戏“钻筒子”配唱,即不让人看见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又过了戏瘾。
票友在中国戏曲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中有唱的,也有玩乐器的,如拉京胡的、弹三弦的等。这些票友的特点是能唱、能演,平时他们自娱自乐,有时候也粉墨登场,但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以演戏谋生。
票友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得有钱,没钱甭玩票;二是得有闲,没有工夫不行;三是要有相当的文化底蕴;四是有一种为戏曲事业献身的精神。再就是这个群体还应该有相当高的鉴赏力,同时还应该有所创新。
以往的票友,其本身就有唱、念、做、打的全方位表现能力,这才是传统意义上的票友。
追述起来,中国最早的票友应该是唐明皇,他主要是搞乐器演奏,但是他特别懂戏,所以他在一个叫梨园的地方拉了一个戏班。“梨园行”就是这么来的,唐明皇从此成了戏曲界的祖师爷。换句话说,戏曲界的祖师爷是票友,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清朝末年以后,京剧票友越来越多,光绪皇帝就是个票友。再比如,关汉卿是编剧,但后来也到台上演唱。上海的杜月笙、银行家张伯驹都是票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钱、有闲,有文化底蕴。
当然,票友里还有刘赶三,他后来还成了同光十三绝之一。这说明在当时票友的影响力有多大。像孙菊仙、汪笑侬、金秀山、龚云圃、林鸿声、言菊朋、奚啸伯,他们都是票友下海而成为名家的,而且是大家。
以言菊朋、奚啸伯为例,言菊朋后来成了言派创始人,奚啸伯成了奚派创始人。他们都是从票友然后下海,最后成为对京剧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京剧艺术家。应该说,票友是京剧艺术家行列之外的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群体。
实际上,票友从古以来就具有很高的素质,而不是光会唱两段戏就是票友了。票友转为专业演员叫下海,如今下海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被广泛应用。
票友在今天,和过去的票友已经有了很大差别,现在的票友不再具备以前的票友对京剧艺术的那种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那种独特的鉴赏力和创造力。如今的票友只会唱几段戏或几出戏,人们管它叫“段儿活”,要是会几出戏就不得了。至于在台上能唱、念、做、打样样都行的,更是微乎其微。现在票友的技艺能力比以前差远了。
过去的票友不仅可以成为专业演员的良师益友,他们还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独特贡献。但今天的票友不具备这样的文化艺术底蕴。他们只是学某一流派而已,只是学得略像而已。然而学得再像,也不过是某个演员、某一流派的模仿者,最多算是某一演员、某一流派的名片。
票友和戏迷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戏迷爱听戏、爱哼唱,他热爱的是自己心中的京剧艺术。甚至于还可以为京剧艺术投资,成为剧团的衣食父母,并为剧团创造较好的票房价值,所以戏迷才是剧场的核心观众。而票友更多是喜欢唱、喜欢让别人欣赏。一般票友大都习惯看电视听录音来学唱。北京某个大的戏曲票友团体,只是想方设法到剧团、剧院要赠票,很少买票看戏。
京剧艺术的核心观众不是票友,而是戏迷和广大的戏曲爱好者。现在玩票的人太多了,他们有钱、有闲,玩票也是娱乐
。而他们与当年票友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品味,既不去钻研,也不懂欣赏。学几句唱腔而已,这样永远也不会成为艺术家。
当下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娱乐代替了欣赏,一切都是玩儿,那些真人模仿秀大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真人秀,唱腔、
做派、一颦一笑都能够与原唱者维妙维肖。但是他们始终代替不了真人,因为他们没有原唱者的修养和体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