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荣军院和拿破仑墓
——域外学访笔记之九十
吴伯义
在巴黎的塞纳河南岸,有一座荣军院,又名“巴黎残老军人院”。它是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1670年2月24日路易十四不忍见为国征战的将士在街边乞讨,遂下令兴建一座用来安置他的军队中伤残军人的建筑,从此荣军院“应旨而生”。现如今,这座荣军院依旧行使着它初建时收容安置伤残军人的功能。它同时也是多个博物馆的所在之地。拿破仑之墓也安置在这里。
“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兰西,是法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富强的一段时间。太平盛世里的路易十四在巴黎城中大兴土木,为巴黎城添建了不少至今仍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比如卢浮宫前的杜乐丽宫和杜乐丽花园、巴黎观象台、香榭丽舍大街、旺多姆广场和胜利广场等都是在路易十四时期建造的。
另外,路易十四还扩建了凡尔赛宫,扩建后的凡尔赛宫比原先只作狩猎行宫之用仅有二十来个房间的小别墅大了上百倍。除了建为自己歌功颂德和供自己享用的建筑外,路易十四并不忘自己的黎民百姓和为保自己江山征战四方的将士们。路易十四还自己掏腰包在塞纳河上建了一座“皇室桥”,以便百姓通行。另外又下令在当时巴黎郊区建一座用来安置他的军队中伤残军人的福利院,巴黎荣军院就是在这个命令下开建的。
翻开1670年路易十四决定兴建荣军院的御令,您会看到国王当时的决定:“将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他们君王的将士们安置到这里,让他们在安静详和的环境中度过他们的余生……”。
在国王的旨意下,荣军院在当时巴黎的近郊开建。荣军院主体建筑的建设交由了建筑师利贝哈勒·布鲁昂主持。布鲁昂规划了一个有着五个大庭院的建筑群,人们由中间的最大的一个庭院“皇家庭院”
进入到荣军院中,而后再通过连通各庭院之间的大门去向各分庭院。
工程于1671年3月开工,截止到1677年2月全部竣工。工程的进度在当时来说可算是极为迅速的。这也得以使第一批残老军人于1674年即住进了荣军院。
巴黎荣军院内至今仍安置着残老病退法国军人。但最吸引游人目光的,还要属荣军院中的法兰西帝国第一位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陵墓了。
法兰西帝国的始皇帝拿破仑一世拿破仑·波拿巴和他的两个兄弟约瑟夫·波拿巴及热罗姆·波拿巴一起被安葬在荣军院中。另外许多君主制时期参加过法国大革命的将领,也有不少被安葬在荣军院中。其中最著名的首数法国国歌《马赛曲》的作者叫鲁热·德·利尔。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在滑铁卢战败后,又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死在岛上。
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躺在我如此热爱过的法国人民中间。”
后来,路易·菲力浦国王满足了他的遗愿,于1840年12月15日在隆重地仪式中把拿破仑的遗骸运回巴黎,存放到荣军院。这也就是说,在死了19年之后,拿破仑才葬到了他想永远安息的地方。
拿破仑墓安置在墓堂地穴中央,四周有12根石柱,分别饰以浮雕,代表一次次光辉战役。遗骸放在六层棺椁之中,从里向外,第一层是白铁棺,第二层是桃花心木,第三、四层均为铅制棺,第五层是乌檀木,第六层是橡木棺。然后,还有一层外棺,用从俄罗斯运来的红斑岩凿成,表现曲线凹入,多少有点像拿破仑生前常戴的船形军帽。墓室上.层建成环形楼台,人们站在上面可以向下瞻仰他的棺椁。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道夫·希特勒将拿破仑一世的儿子“罗马王”弗朗索瓦·波拿巴的骨灰做为“礼物”送给了法国,以示友好,并将其下葬到荣军院拿破仑墓中,让其父子二人永远相伴。
人民永远敬慕英雄,永远不会忘记为了民族解放和祖国统一而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对牺牲者要给予抚恤和纪念,对伤残者要给予优抚和赡养。巴黎荣军院令我们感动的是,法兰西人民没有忘记浴血疆场的战士们,他们伤有所医,老有所养,享受着荣军待遇,安度余生,过着幸福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