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托尔斯泰小说的结构特点

(2017-03-01 06:04:14)
标签:

随笔

分类: 影视文学
托尔斯泰小说的结构特点

吴伯义

      最早接触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上初中的时候,最早读到他的小说是《安娜·卡列尼娜》。以前读中国小说,线索比较清晰,即便是情节交织的时候,中国章回体的小说也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使其变成了单一的线索。这缘于我们的小说发源于口头文学,说书、讲故事就是要线索清楚,最好是一线贯穿。
      这样,我们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起承转合明明白白,最后的结局也追求团圆美满。即便如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要加上“化蝶”作为结局,冲淡了悲剧的气氛。
      后来接触了苏俄文学,首先被那恢弘庞大的结构气势而折服,他们经常使用的是复线结构。我们就从托尔斯泰及其《安娜·卡列尼娜》说起。
      托尔斯泰创造了一系列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
      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特点作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  
      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具有史诗品格,其架构恢宏——以双线拱顶结构来描述安娜和列文二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跳出了一般封闭性的单线结构,显示出宏大叙事的史诗风范。全面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把叙述的笔触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贯穿于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两条叙事线索,是分别围绕主人公安娜和列文两个形象展开的。书中安娜的恋爱和平行发展着的列文对于人生探求,这两条线索始终交织在一起。两条线索各自展露了他们心灵和精神艰苦跋涉的历程,及其同所处环境的对立冲突,通过他们个人的日常家庭生活,揭示出复杂的社会现象,从他们具有悲剧色彩的叛逆精神,体现时代新的思想的光焰。  
      小说的结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安娜和列文的故事。早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初, 俄国评论界看过小说手稿的人说小说表现了“平行发展”的两个主题, 缺乏艺术上的“建筑学”,这种说法后来在西方评论界得到了强烈的回应。         在托翁还在世的时候,俄国评论家就曾指责说:“《安娜·卡列尼娜》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两部小说”,“作品没有一个精心的结构构思”。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德国批评家查别尔、法国作家布尔热等都发表了更为偏激的观点。对这些论点的反驳,时常要借助托尔斯泰自己的辩护,他说:“这部小说不仅不是没有结构,他却正好以结构做到天衣无缝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令人察觉不出哪是拱顶”。
      托尔斯泰本人在1878年致拉钦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你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看法我觉得是不正确的,我恰巧就是为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衔接得使人觉察不出什么地方是拱顶,而这正就是我所致力以求的东西。这所建筑物的联接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交往), 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联系’”,从而反驳了这些对小说结构问题的指责。
      我在讲结构一章的时候强调,双线结构是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一种组合形式,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两条线索便于拓展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并且以《安娜·卡列尼娜》和《水浒传》为例,进行分析阐述。
      这种表达形式,由于欧美文学的大量引入,同学们因平时接触较多而容易掌握。如果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和表现,就会使文章显得丰厚深刻,获得阅读者的认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