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完善了模仿说
——教余笔谈之廿一
http://s10/mw690/003YlWj1zy6SxmucFip19&690
“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的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的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的变化所致。从模仿说含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嬗变轨迹。
这一学说并不是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来的。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赫拉克利特就已经提出艺术是自然的模仿这一观点。后来,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在文艺思想上发展了前人的模仿说,认为艺术不仅模仿外形,还要模仿人们的心灵,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
模仿说是当时希腊人普遍接受的文艺观念,但是这一观念在向前发展中被色诺芬的师兄弟柏拉图进行了唯心主义的改造。柏拉图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的文艺观点是以唯心主义理念论为基础的。他对于文艺是自然模仿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进行了新的解释,即文艺模仿的不但不是自然,而且也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事物,现实世界却是由模仿理念世界而来。因此,文艺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这一错误观点,在其《理想国》卷十中说的很清楚。柏拉图不仅歪曲了模仿说的现实本质,而且导向根本反对模仿的极端。他借苏格拉底的口气说:“模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模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奉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并且制造出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所以“他的作品对于真理没有多大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在于他维护了模仿说并发展了它,对其老师所作的唯心主义歪曲给予相当彻底的澄清,从而开创了现实主义美学的先河。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要点归纳如下:
1·“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西方文论选》上卷5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2·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既然
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两种人才具有品格(一切人的品格都只有善与恶的区别)——因此他们所模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或者和一般人一样),······悲剧和喜剧也有同样的区别;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同前引,52——53
页)
从其以上的论点中,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其一,认识论的价值。模仿说,不管后人对它作了多少解释与论述,它的基本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就一般行为来言,模仿是人的本能之一,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来源之一,这是符合人们认识论的规律的。
其二,现实主义的先河。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实质是把客观世界,用艺术形式,按它本来的面貌再现出来。这是他对现实主义这一客观艺术规律最早的揭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并不是单纯的重复;再现,也不是单纯的复制,这种模仿或者艺术再现,可以而且应该引起人们的“快感”,而且是要使人得到知识,就是说它要给人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增进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其三,关于悲剧和喜剧。亚里士多德又主张,悲剧和喜剧的差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即所反映的对象不同,所描写的人——人的行动、品格不同。喜剧所讽刺的是生活中丑的现象,悲剧所歌颂的是生活中高尚的行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