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方戏剧史的三次变革
——教余笔谈之十九
吴伯义
http://s4/mw690/003YlWj1zy6S1pBbvyP03&690
课堂上和同学们讨论小剧场话剧。从1982年北京人艺林兆华执导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至今,小剧场已经成了气候,凡有话剧院团的地方必定有小剧场,还有如开心麻花那样的民间戏剧组织,以演出小剧场话剧为主。小剧场为什么如此火爆?同学们说,船小好调头,剧场小,省经费,不用豪华的布景;剧场小,接近观众,便于交流互动;小剧场灵活便利,可以迅速推出探索性、先锋性戏剧;小剧场,投入少产出多,性价比高。
由这次讨论联系到戏剧改革。关于近代戏剧与现代戏剧的划分,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现代戏剧应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新戏剧”算起;其二认为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派戏剧算起。按照第一种说法,则现代戏剧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这一百多年来,戏剧史上的重大变革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契诃夫完成的。他最大限度地减弱了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最大限度地腾出时间和空间表现他们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戏剧获得“内在戏剧性”。契诃夫的剧作从文学上哺育了斯坦尼斯拉夫体系。
第二次重大变革是由布莱希特完成的。他把传统戏剧所不容的叙事性成分掺进戏剧,故意破坏戏剧的整一律这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被人们公认的不可违反的法则,并用间离的技巧排斥传统戏剧所追求的幻觉和情感共鸣。他和契诃夫相反,不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注重表现外部行动。他的戏剧被称为“非亚里士多德戏剧”或“叙述体戏剧”,形成了一个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立于行动剧坛的新体系。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由尤奈斯库、贝克特等荒诞派剧作家实现的。他们公开打出“反戏剧”的旗号,以不合理性的情节、语言、动作和支离破碎、丑陋不堪的舞台形象来直喻存在主义关于人生荒诞的意识,并把闹剧性和悲剧性揉成一体,以强化戏剧效果。
中国的戏剧家李渔力倡务去陈言,他本人也是一位戏剧改革家。世间万物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一成不变的体系是没有的,总会按照时代的需求和人们的需要去变革,总会出现应运而生的改革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