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字歌》说课
(2017-12-16 22:27:58)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林荫路实验小学的程旭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也字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恳请各位评委、同仁批评指正。
一、有的放矢,说教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特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识7个生字,一个部首“马字旁”,学习多音字“地”。
2. 能在虚宫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也”“地”“他”。
3.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感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4. 在识字的过程中,发现形声字的规律,感受识字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依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借助文本,集中识字,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突破难点。
二、关注学生,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极强,但持久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同时,孩子们经过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部分识字方法,在教学新课文时,要关注孩子已有的经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课堂上,完全可以让孩子们当当小老师,这样他们会更有成就感。
三、创新运用,说教法学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富于想象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
1.朗读识字法。2.创设情境法。3.游戏巩固法。
英国学者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我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动用“观察、思考、运用”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思行结合,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字谜导入
上课尹始,我请出了孩子们喜欢的智慧小博士,听,他在说什么?(课件: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打一个字,你们猜出来了吗?)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同时,出示了课文,引出课题,学习“字”和“也”。
此时,我把握时机出示“也”的字理图。“也”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像蛇的形状。古时,“它”和“也”是同一个字,都像蛇形。后来,慢慢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写的“也”字。你们看,“也”的竖弯钩多像蛇长长的尾巴呀! 
(二)反复读文、定位识字
接下来我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读文。
例如:
教师范读,让学生听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要读准圈画的生字,并且要把儿歌读正确。
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语速快一点)
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停顿方式,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放音频)
运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后,孩子们对课文已经相当熟悉,甚至都能背下来了。每一个生字在他们心中也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三)运用字歌、学习生字
 
我们再来读课文,有人不是你我,那就是“他”。那小朋友们,也字要是加上个“三点水”旁,念什么呢?孩子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池”。对呀,小鱼小虾在池塘里多快活啊!这个字就念“虾”。(看动画)有清澈的水源的地方,就能够养鱼、养虾。看“养”的古体字,上边的羊表示它的读音,下面是个“食物”的“食”,给鱼虾食物,它们就可以长大啦!这就是在“养”。小朋友们想一想,还可以养什么呢?此时孩子们的思维一定打开了。点灯片,这张图片是养什么呀?哈哈,那不叫养孩子,妈妈用乳汁和爱哺育了我们,那叫——“养育”!用这样的方式,拓展了孩子对词语的积累。语文课才有语文的味道。
(四)游戏巩固,拓展练习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游戏,在情境中,再次与生字见面,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是我设计的“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里,都藏着一个要求会认的字,或者是一个带生字的词语。最后三个苹果里是三个要求会写的字。很自然地将教学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五)规范书写,培养习惯
《课程标准》修订后,对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有了具体的要求。即每节语文课要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在本课生字中,“也、地、他”都是也字家族里的字。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以及汉字在虚宫中的位置,主要关注汉字的主笔和主体。观察之后,教师指导书写,学生再动笔练习书写。最后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把写字指导落到实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关注孩子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将以清晰明了为原则,并且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也”字歌
池  
养  
不识字,就读不了书,读不了书,就不知道天下事。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让学生热爱识字,热爱祖国汉字里的文化,永远是我们所追寻的目标。最后以一首打油小诗结束我的说课:
优秀教法何处寻,
课堂教学生为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