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省十大青年书法家"——王建魁

(2015-12-22 10:53:17)

    王建魁又名克伟,一九七一年生,山西新绛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青年书协理事,临汾市书协副主席。


提名理由:

王建魁的作品中有诸多宗教色彩,他的戛戛独造不是臆造,若无有精湛的传统功力和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很难成形。而他的临摹细微精緻,少人能及。无论哪一路风格,皆能笔下生风,惟妙惟肖。他对书法的态度,热情、执着、坦然、洒脱,完全是一种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但与他积极的人生态度相呼应,而且是它们的一种昇华,是一种人生的理想。把笔濡墨,沐手净衣,读经作文,敬惜字纸,莫不是他对书道最好的诠释。


书道的诠释者

——王建魁书法艺术素描

徐传法/文


  王兄建魁与我同龄,入书法一脉的时间也大致相似,然而却比我出名得多,也出色得多。何也?诘问之余,容我细细思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大凡研究书法到一定层面,特别是深谙其道者,见面后的奢谈几乎从不触及书法,是为“道可道,非常道”,或许是出于对书法的一种敬畏,亦或是从精英文化立场静观后的一种无奈。事实上,书法的历史品格早已发生了改变,再以当今语境来谈论书法,显然是谈不拢的。


  书道之意,更多是讲书者身心合一,包括修身、养生、悟道等含义。同时书道之“道”亦于道教、道家有诸多关联,由此看对书法的敬畏与无奈无需惊诧,都是情理中的必然。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因其是一壮举。而书法的创立是在文字这一特殊文化符号基础之上,加之历史产生的神秘尊字意识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固有翰墨之道生焉”(张怀瓘《文字论》)。书法既成,毫无疑问是继文字之后创造的又一伟大文化符号,“世之贤达,莫不珍贵”;把笔濡墨,沐手净衣;读经作文,敬惜字纸,莫不是最好的诠释。

  陈寅恪曾说“能书世家即奉道世家”,“学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任之”。葛兆光进一步指明了道教与书法的关系,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纯审美的艺术精神逐渐与宗教分道扬镳。唐宋以下,书法中不大有宗教的神秘意味而洋溢着审美的艺术气质,作品中的韵味是人的主体精神的投射。不过,书法艺术仍然残存有“通神”的意味,一入痴迷境,便通神明心。“传为王羲之所撰《记白云先生书诀》所谓:‘书之气,必达于道,同混元之理’,这‘道’是哲理性的宇宙之‘道’,还是神秘化的宗教之‘道’?这‘理’是规律性的混沌之‘理’,还是入幽冥的道教之‘理’?我不知道,反正王羲之与道教关系甚深,白云先生也颇似道门人物之名,这‘书之气’,恐怕不是把笔濡墨时的‘气’,多少有些‘通神’的味道吧。”

观王建魁书法,常常作此冥想。未尝闻建魁兄有何信奉?然作品中往往有诸多宗教色彩,无论是某些线质,结字、还是谋篇,不可端倪,无论纵向还是横向,找不到某些似曾相识的影子,可谓“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沈括《梦溪笔谈》)”。假若不是王建魁经意而为,只能说他的创造心性与书道本体精神相通。


  书法与宗教之间职能分化,却不影响儒道释文化对书法的左右。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书法的文化特质日益鲜明,慢慢变成了一种体验生命的符号。体现在传统文人身上,是士子文人的面壁十年,博览诸子,从此行迹万里,宦海沉浮。在翰墨之道的发展历程中,它既包含了崇尚敦厚、中和、积极进取的儒家文化,又包含了顺应自然而追求自由的道家传统,还包含一种染尽红尘而又看破红尘后的超然跨越,一种大有大无、大实大空现代庄禅精神。然而这些必须的人文修养与精神品格,作为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大多数书者,清晰地知晓:与古人相比我们无一例外的缺失了。因此千人一面,无不雷同,成为时代特色,成熟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作品中早已难以寻觅。

  “如沈从文所言,‘到晋有王羲之作得草书,奠定了字体在中国的艺术价值,不过同时也凝固了文字艺术创造的精神。’从此写字重模仿,且渐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为风气所支配,虽见得更贴近生活,且于应用,但与纯艺术也就越远了”。


  观王建魁作品,却难见到模仿的样子,时人的影子,一切为我戛戛独造,又为我所用。王建魁似曾无奈地感叹:为何时人不喜我的作品!这追问包含了很多有待解读的信息。其实,这正是“我之为我”的根本所在。王建魁的戛戛独造不是臆造,若无有精湛的传统功力和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很难成行。回过头来,来看王建魁的临摹功力,细微精致,少人能及。无论那一路风格,皆能笔下生风,惟妙惟肖。麾下从者如云,也是明证。当然我所看重的是他对书法的态度,热情、执着、坦然、洒脱,完全是一种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但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入世的伦理理想不矛盾,而且是它们的一种升华,是一种人生的理想。王建魁曾明确说,对羁绊书法艺术的所有体制障碍,不再作任何追求。说此话时平心静气,无一点负面情绪,我却怔怔了半天。

几杯绿茶,三五好友,悠闲斗室中,心摹手追历代经典;一幅相机,匆匆行色,喧嚣世俗里,拍下世间万种风情。这是王建魁现在的生活状态,有所为有所不为,王建魁做的很到位。


  无论是道教,还是道家,都属地道的本土传统文化范畴。这二者于王建魁书法的影响,在我看来,道教是隐性的,道家则是显性的。大凡真心解读王建魁作品的人,或许信然。这似乎超出了对王建魁书法通常意义上技术层面的解读,但我想,或许是抓到了其书法艺术的内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