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教学实录与反思评析(第1课时)
(2020-01-07 13:58:41)
标签:
教育教学 |
分类: 语文教学 |
《父爱之舟》教学实录与反思评析
时间:2019年11月16日、26日
地点:千阳县柿沟小学
版本: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者:张勇杰
第一课时
一、感知父爱,认识作者
师:(出示六张与父亲在一起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觉?
生1:父亲很爱儿女
生2:和父亲在一起很快乐。
师:是啊,母爱似海,柔情博大,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使人难忘;父爱如山,深沉厚重,吴冠中又是如何展现?我们一起走进《父爱之舟》(板书课题)(出示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8-2010.6……)
师: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作者是一名著名的画家。
生2:他是一名美术教育家
师:是的,他是我国著名的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可他却难以画出儿时满载父爱的小渔舟。这是为什么呢?请自己默读课文,找找原因。
【反思评析】借助父亲背着儿女爬山,一起游戏等图片直观的引发学生内心触摸爱和快乐的体验,然后以“母爱如海梁晓声的《慈母情深》真挚伟大,那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又是怎样的深沉厚重呢?”以这样的导语直入课题,引出作者。意在让学生直观的勾起父爱的感觉。介绍完作者后,随即设问“这样一位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却画不出满载父爱的小渔舟,这是为什么呢?”设置疑问悬念走进文本,水到渠成。
二、感知内容,正音写字
(出示自读要求:朗读课文不回读,有一定的速度,读完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师:读完了回想一下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1:课文讲了作者儿时和父亲住旅店,逛庙会……
师:还有什么?
生2:送我上学
生3:父亲送我上高中,考师范……
师:是上高中?
生3:高小。
师:在那个时候小学共五年分为两段,初小一般为一二三年级,高小是四五年级。和我们现在的小学有点不一样。在回归课文,看——
【出示:课文回忆了童年,父亲和我住旅店、领我逛庙会买豆腐脑吃,替我做(
(学生依据提示再次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整合。)
师:你们真厉害!读一遍课文便能记住主要内容。再默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生字新词,然后单仔细观察生字表,看看本课生字笔画有什么共同点?
【反思评析】给出阅读要求,特地强调有速度、不回读的要求,训练学生静默读书的能力。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后,随即交流组合,学生依据自己的印象感受谈内容。这虽然是零散汇报,却在相互补充交流中趋于丰富全面。随即出示填空式内容概括,学生在展示交流基础上很快能够概括主要内容,降低了梳理感知内容的难度。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师:读完了,来个小检查,看能否读好这几句话。
出示句1:他扎紧裤脚,……下半截扎在腰里……
生1:朗读,讲将“扎”全读为作一声zha
师:这句有两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一个,成功率一半。这个扎字字典中有三个音和义,请根据句子意思选出正确读音。
出示:三种音和义。
生:根据句意,是捆,缠绕的意思。所以读“za”
师:谁再读一句(出示句2)
生2句2: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糊了一个万花筒,他是我唯一的……
生3句3:时值暑天,为了……(有意将“暑”写作“署”)
师:读的不错,有什么发现?
生:暑假的暑写错了……
师:读通句子,还要写对汉字。仔细观察学习单生字表,笔画有什么相同点?
……
师:比如钉鞋的钉第一笔,纸屑的屑第三笔,暑假的暑中间斜着的一笔是?
生:撇(出示竖撇及短撇)
师:对,本课生字丿是共同点,比如“钉”含有短撇;“屑”中含竖撇,“暑”假字中间的老子头是长撇,(注意位置,师示范板书)
(学生在学习单中每个字写两个)
【反思评析】二次放手学生默读课文,旨在一是静心读准课文,二是进一步理解内容,三是圈画生字新词,在语境和思考中认识生字,探索“丿”画是本课的共同特点,分析并指导书写代表性生字“钉、屑、暑”三个字,使认字、写字落实在课堂。
三、聚焦往事,理清场景
师:读通课文,规范写字了。我们再次默默的读读课文2-9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事?然后选一两处场景在段落空白处,批注主要内容。(出示相应要求,学生读文,试着概括批注事件预计6分钟)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事件?
生1:父亲领我住最便宜的旅店,我被虫子咬了,父亲要换房间,我不换。
师:哦,说的这么细致全面,很好,我被虫咬,父亲心里怎样?
生1:心疼极了。
师:不错,那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写在黑板上。(师指黑板相应位置,学生写)还有什么事?(以下逐一交流、板书。)
生2:父亲领我逛庙会,我很快乐。
师:真厉害,逛庙会时还做了什么事?
生2:父亲和我吃凉粽子。
师:吃完粽子——请你补充。
生3:父亲给我买了碗热豆腐脑。
师:从庙会回来后父亲还做了什么?
生4:父亲用玻璃和彩纸屑作了万花筒。
师:那谁能把逛庙会这一段系统的说一说?
生5:父亲领我逛庙会很盛大我很高兴,父亲为我买了热豆腐脑,回家后给我做了万花筒。
师:很好!还有吗?
生6:父亲背我上学。
生7:父亲凑钱送我上高小,为我铺床
师:还有呢?
生8:父亲用小船送我去无锡上师范。
师:上无锡师范的路上,父亲还要为我做什么?
生9:父亲为我缝棉被
师:连起来说——
生9:父亲送我上无锡师范,在船上为我缝棉被。
师:在这之前还去过一次无锡师范是------
生10:送我去报考师范。
师:对,在第二自然段还写了什么?
生:父母晚上起来喂蚕宝宝。
师:还有吗?
生:卖了蚕茧给我卖枇杷吃。
师:这里的枇杷第二个音节,要读得轻一点、短一点,不要读成标注的本音。读两遍。
(生读轻声,学生已经将场景事件写在黑板上)
师:我们再一起理理2-9自然段,作者朦胧中首先想到的是——(课件依次出示七个场景事件)
生1:深夜父亲母亲喂蚕,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
生2:住便宜旅店,我被臭虫咬,父亲心疼极了
生3:逛庙会给我买豆腐脑,回家为我做万花筒。
生4:雨雪天背我上学
生5:家里凑钱送我上鹅山高小,父亲为我铺床,我哭了。
生6:和姑爹送我去报考无锡师范。
生7:用小船送去我去入学
师:请看基本上每个自然段就写了不同时间的不同事情,这就像电影一样每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就可以叫一个场景。那再仔细观察,哪些场景与上学有关?(引导看课件)
生:后边四个都与上学有关
师:那喂蚕,逛庙会,住旅店这些是他还——
生:没有上学的事。
师:从上学前的生活里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怎样?
生:疼爱(很爱……)
师:到上学年龄后,先上初小,然后是——
生:上高小
师:接着是——
生:送我考师范
师:最后写——
生:送我上师范,缝棉被。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作者回忆了这么多场景事件,顺序是——
生:时间顺序写的(师板书)
【反思评析】第三次放手学生默读课文,读熟是理解的基础。限定学生阅读2-9自然段,按顺序读文、思考各回忆了哪些事,随文强调轻声读音。默读中让学生选择一两个场景事件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并写在相应段落的空白处,最后在交流、明白全文故事。这是对课文故事的梳理,又是对批注阅读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得到训练 。这次给出六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其静心读文,走进文本,为理解情感主题作好铺垫。引导按照叙述顺序交流场景,在学生分别交流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全文七个场景九件事。随后引导分析这七个场景可以分为上学前后,明白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回忆表述的。期间简单介绍“初小、高小”概念,缩短学生与作者时代的距离。本环节是全课重点,读懂课文理清故事使学习有基础保障,但交流中先分别逐一说,再课件一一交流展示,有重复费时之嫌。
五、整体感知,安排任务
师:就是说这些事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是很平凡的生活小事。(板书平凡小事),那你从课文中的平凡小事觉得这位父亲怎样?
生:父亲很节俭。
生:父亲很关心儿子。
生3:疼爱儿子。
师:是啊,我们从文中小事中分明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在众多往事中间写一个大大的爱)
师: 有个小任务,一是再朗读课文几遍,写写生字。二是从网络搜集,了解我国1920年至1935年人民的生活情况。结合你对当时社会的了解,我们下节课再来细细品读这份爱。
【反思评析】本文故事蕴含情感十分明显,在三次通读课文和事件归纳后,以总结形式再次回归情感基调父爱。教学中以“从这些生活琐事中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从生活事件场景中整体体验父爱,交流中在课题下留一个“爱”字,固化情感体验,凸显学习收获。最后留下搜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社会、人民生活现状资料搜集,进一步了解父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为儿子愿意付出的伟大,为下节课品析事件蕴含情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