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试提问、启迪思维
张勇杰
边读边思考,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是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习针对故事内容尝试提问题的阅读策略,带着问题阅读理解故事,可以说是预测的延续。本课学习既学习提问阅读方法又受到帮助别人使他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本课用两课时沉潜故事情境,借助文后问题清单提问样例初步学习提问方法,将全文尝试提问和聚焦后半部分内容提问相结合进行实践,然后引导解决核心问题助力课文理解,使学生学习提问方法和受到情感教育的思路进行两课时教学。
课时一,初感课文内容,自由模仿提问。
一、童话导,课题提问。
上课伊始出示安徒生的照片,问“你们知道安徒生吗?他是写的什么的?他的故事有什么特点?”谈话交流童话特点是故事中的天地万物都是有生命,有思维,有感情的。今天再来读一篇安徒生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并板书课题并,追问:“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从童话的拟人化想象特点不断追问导入课题,延伸预测、引出质疑,使学生依据故事、勾起问题意识、激活探究思维。
【教学片段】
生1:这是怎样的五粒斗豆?
生2: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神奇的故事?
师:是啊,预测一下他们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多数学生说到了故事内容)......那我们赶紧读故事,看和预测的一样吗?
在预测提问中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渴望,渗透预测提问,立足课题初试牛刀,顺势利导进入学习,激发学生想知故事的兴趣。
二、读通文,识字知文。
1.初步明确策略,整体了解内容。“要全面读懂故事,是有方法技巧的。谁来读读课题下面的两行小字?看能否找到法宝。”一女生快速回答“读懂故事是要边读边思考,能提出问题。”我随即一转,“是啊,读故事要思考,还要不断提出问题。那就带着思考提问的法宝,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从开头到哪里是写五粒豆的想法?剩下部分又是写什么?”指向具体的导语使学生通读故事初步思考,从情节发展思索故事结构,培养边思考边阅读的意识习惯。随后交流中让学生明白1-12自然段为五粒豆各有各的心愿;13-24自然段豌豆各自的用途结局,最后简单复述故事,明白主要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学字质疑画符号。初步感知故事后,引导默读课文,强调边读边思考。一是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识字形;二是在故事中自己有疑惑、想法的地方先画上问号。第二次放手默读,静心识字、思考故事发展,也是学生初步对课文自由质疑提问的浸润。另外,在交流中,着力当堂指导书写“豌、舒、耐”三字,使字词学习和课文理解相互结合,自我标记为有目的提问作好铺垫。
三、知方法,尝试提问。
在课题初问、两次通读课文默读标注之后,学生思考提问思路基本打开,于是借助课后提供的问题清单,教给学生提问角度,引导模仿提问实践。首先出示问题清单中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其次,放手学生静默读文,用六分钟思考提问。
【教学片段】
生1:豆荚里的五粒豆讲了什么故事?
生2:小女孩的病好了吗?
生3:五粒豆在豆荚里是怎样排序的?
生4:五粒豆的心愿是什么?
生5:妈妈为什么说说这棵豆苗是个小花园?(生6、7课后问题单内容)……
生8: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怎么想的,僵硬是什么意思?
生9:五粒豆最后怎样了……
这是学生默读、尝试提问训练的真实反映,每位同学都写出了问题,展示积极性很高。生2、3、4、9能从课文内容提问,生5、6、7虽然是对课后问题的转述,体现了问题意识;生4、8问题意思相同,却开启了思考提问的大门,我清楚这两问题是理解课文的主干。从学生问题看,针对故事内容提问的方法是学生易理解的思考阅读手段,且基本能够运用。
然后梳理过渡,聚焦解决以问阅读。“同学们会思考、还会提问,这是阅读的好习惯!每个孩子都能从故事内容角度提出一两个问题,真厉害!若解决了问题,对故事就会有更深的理解,王**和张*都想知道五粒豆是怎么想的,他们各自有什么心愿呢?那就一起来帮他们找找答案。这一过渡,将学生思想从提问题拉回到解决问题,聚焦课文理解,提问是为更好地理解内容、培养语感服务的。
四、理问题,初感心愿。
学生再次跳读找心愿句子。交流之前我先抛出“我想了解一下,五粒豆在豆荚里的时候,他们有怎样的感觉?”学生很快找到了“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PPT出示词句,随机引导评析句子,体会表达。
【教学片段】
师:“在豆荚里他们看世界是——”
生:“整个世界是绿色的。”
师“许多天过去了,豆荚变黄了——”
生“整个世界也变成黄色的了。”
师:豌豆在这既温暖又舒适的豆荚里一天天成熟,白天----
生:明亮。
师:夜间--
生:黑暗。
师:那夏天的时候整个世界是绿色的。他们也是---
生:绿色的。
师:秋天到了,他们---
生:变成了黄色。
师:有没有发现(看句子),这句话很有意思,“既温暖又舒适”“白天...夜间”有什么秘密?
生1:前半句有关联词“既...又 ...”
生2:白天、夜间,黑暗、明亮是反义词。
师:真聪明!那谁仿照着说一句话?(学生略沉思)比如我们的生活......
生3:我们的生活既美好又幸福,白天学习,夜间看电视。
师:还不错,谁还想说?
生4:我们学习生活既快乐又舒服,夏天有凉爽,冬天温暖。
生5:妈妈做的衣服既合身又漂亮,夏天凉快,冬天暖和。
师:作者一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五粒豌豆幸福的生活,他们都有美好的理想。五粒豆各自有什么心愿?谁找到了第一粒豆的心愿,说给大家听。
……
学生交流“心愿”后顺势一转,“跳出豆荚的五粒豆,他们的心愿实现了吗?李**担心的问题小姑娘的病会好吗?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这样在引导入情朗读各豆语言中感知心愿,将尝试提问训练与解决问题理解内容相结,知文义、练表达相互融合,顺理成章。
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思考、尝试提问是读书深入的法宝,也是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教给学生“依据故事整体提问”的方向和拐杖,放手学生模仿“例子”静心思考提出真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在思考中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顺势引导交流问题,解决核心问题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在读、找、说中学习,激活思维、解决问题,积累语言、依据问题理解内容,可圈可点,同时,结课回归学生问题,留下悬念,为下节课放飞学习思考。
课时二
一、悟性格,回顾内容。
上课伊始我故意神秘地问“同学们,我们做个比赛,看谁不看书,凭记忆能讲出课文讲了什么故事?”引导学生以简单语言概括故事后,PPT出示“回想故事中五粒豆的心愿各是什么?从各自的话语中你觉得他们各是怎样的性格?试着以朗读表现其性格。”学生在趣味竞争中回顾了各豆心愿,在朗读中感知豆子性格特点。随即聚焦“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引导拓展读句子,使学生感受第五粒豆能适应环境,遇事冷静,正视现实又努力生长的性格特点。
【教学片段】
师:作为一粒豌豆,在有生长条件时该发芽——
生:该发芽就发芽。
师:阳光水分允许,豌豆该长叶——
生:该长叶就长叶。
师:该开花还得——
生:还得开花。
师:不论在怎样的环境里第五粒豆总是想该怎么样——
生:就怎么样。
师:是啊,这粒豆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处境和未来,只要自己有一丁点发芽生长的机会,便会努力发芽、扎根,拼命生长,乐观的开花结果,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它在旧板裂缝里被青苔包裹,在小女孩的窗前是怎样努力生长,又给这位姑娘带来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
通过竞赛回顾,朗读体会豌豆心愿和性格,顺势紧扣第五粒豆的话“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拓展引导,使学生在对话思考中理解其含义,进一步内化其性格是尊重现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小女孩“好起来”作好铺垫。
二、再提问,深度学文。
初步交流走进故事,带着“第五粒豆给小女孩带来了什么?”这个一问题,出示“请默读13-24自然段,针对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试着提出问题,并写在课本20页空白处。”给出学习要求放手学生静心默读,针对第二部分故事内容再次训练提问能力。
学生经过5分钟的阅读思考,普遍写出一到两个问题,随后交流问题,然后小组进行交流、归并问题,然后引导归类树理能够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问题。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都已写出了问题,那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为什么妈妈说说豌豆苗是个小花园?
师:看来你和编者想到一块去了。你是勇敢交流的第一人,不错!我也想知道,先把他记下来。(黑板简单记录:小花园?)
生2:这位妈妈是穷苦的,为什么还住楼房,还有工作?
师:你能联系实际提出问题,真的很厉害!在咱们农村一般看法是有工作、能上班、住商品楼房的人家是比较富裕。你有没有听说贫困户、特困户?(生点头)同样城市里也有生活困难的人,故事中这位母亲虽说住楼房、有工作,可女儿病了一年多了,疾病导致家庭贫困,说明这是个不幸的家庭,她就是城市里的特困户。这样说懂吗?
生2:懂了。
生3:豌豆苗在青苔里里为什么会长的这么好?(黑板一角板书:长得好?)
生4:小姑娘的病好了吗?
师:是啊,她的病好了吗?(黑板一角板书:好了吗?)
生:好了。
师:是啊,小姑娘在豌豆苗的陪伴下并一天天好起来,我也想她会康复的!……这位同学你说是不是?
生4:是
师:我想这位同学是想问,小姑娘为什么会一天天好起来,是吗?
生4:是!
师:那为什么呢?(补充板书:好了吗?为什么?
生:……
师:我也很想知道,那就一起来看看豌豆苗努力生长,小姑娘的病为什么会一天天好起来?
这样引导交流,逐步聚光理解故事内容,放手阅读鼓励思考、提问 ,训练阅读中思考的习惯,鼓励提出问题的勇气。随机解答有意引导,生成教学契机,使从内容角度提问训练和解决问题理解内容相结合。自主提问、小组归类,最后落在“豌豆苗生长姑娘的病为什么会一天天好起来?”这一核心问题上,达到交流生成、以学定教的良好效果。
七、释疑问,顺势导学。
小组交流、班级梳理聚光理解故事的核心问题:“豌豆苗一天天生长,小姑娘的病情有什么变化?她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想想为什么?”PPT出示表格,依据“小豌豆怎样长大、小姑娘怎样好起来”提示,让学生再次浏览13-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豆苗生长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小女孩变化句子。默读后问答式快速交流,对比中理解豌豆苗生长、小姑娘心情愉快,慢慢好起来的关系。
【教学片段】
师:小豌豆钻进长满青苔和霉菌的缝隙里时,小姑娘——
生1:小姑娘的身体十分虚弱。
师:小豌豆长出小叶子时——
生2:小姑娘心里真高兴。
师:当小豌豆攀着线往上长时,小姑娘比以前——
生3:比以前愉快的多了。
师:豌豆形成了小花园时,小姑娘以怎样的眼光望着?
生:兴奋的眼光望着小花园。
师:一个星期以后----
生4:小姑娘第一次能坐一整个钟头了。
师:这一天,窗子打开了,小姑娘的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她低下头——
生:轻轻的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像一个节日。
师:这一天小姑娘心里----
生1:高兴
生2:无比快乐....
师:是啊,小姑娘高兴快乐兴奋不已,在过节!你看,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齐读。(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小姑娘的脸上露出健康的光彩,眼睛放着亮光……
师:请再看表格,小姑娘随着豌豆长大病情也一天天好起来,她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生:心情越来越高兴(愉快)……
师:是啊,心情好精神就好,那是什么力量让小姑娘心情好有精神,病情好起来的?
生3:是豌豆苗茁壮成长的生命力给了小姑娘力量。
师:说的好,小豌豆尽管在缝隙里像个囚犯,可他该发芽就发芽,该生长便生长,豌豆乐观顽强的生命力给了小姑娘力量。由此可见,第五粒豌豆不仅自己快乐的努力生长,还帮助小姑娘战胜病魔。到此,为什么母亲说豌豆苗就是一个小花园?该怎么回答呢?
生4:因为豌豆苗开出了粉色小花。
师:对,一粒豌豆为小姑娘开出了小花,所以像一个花园。
生5:这些美丽的花给小姑娘带来了愉快的心情。
师:美的东西总能让人心情愉快,精神抖擞。那课文又说被青苔包裹的小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停顿)因为它总是想——
生:该怎样就怎样吧。
师:哦,它在青苔里该发芽——
生:就发芽
师:该长叶——
生:就长叶。
师:该开花——
生:就开花。
师:你觉得它是怎样的一粒豆?
生5:顽强的豆
生6:乐观的豆
生7:有用的豆....
师:的确是顽强、乐观、有用的豌豆。那其他几粒豆结局怎样呢?快速找找看。
借助学生提问“小姑娘为什么会好起来?”引导思考读文,解决问题,以问促读、理解内容。通过表格提示,自主画句子,理解豆苗生长给予小姑娘快乐和希望,使她心情愉快、身体才慢慢好起来的原因。再回环问答“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在跳读对话中感受第五粒豆的“用途”,逐步帮助学生理解主旨,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八、探结局,引导明理。
其他几粒豆的结局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快速引导交流各自“用途”,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片段】
师:第一粒豆想飞到广大世界里去,结果---
生:落在水笕里被鸽子吃掉了。
师:还算有点用处。第三四粒想努力射得更远,最后——
生:也被鸽子吃掉了。
师:这两粒也算有点用处,帮助鸽子填饱了肚子。第二粒想飞到太阳里去,结果怎样了?
生:落到了臭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几个星期,涨的大大的。
师:他还高兴的说——
生:我胖的够美了!……是最了不起的一粒。
师:它真的是最了不起的豌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最没用处的。
生2:它最没用处,还自高自大……
生3:它没有发芽开花,没有给别人带来什么用。
师:是啊,他没有一点用处,还自吹自雷,那谁最有用处?
生:第五粒豆!
师:为什么这粒该怎样就怎样的豌豆最有用途?(板书:有用处、没用处)
生1:它能顽强生长开花给小姑娘看。
生2:它不仅自己努力生长,还给小姑娘带来快乐
生3:因为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第五粒豌豆不仅自己适应环境,努力生长,还帮助小姑娘健康快乐,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力量!他才是最有用途的。由此可见,自己要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也要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快乐,这才是最有用途的。(板书自己快乐、帮准别人快乐)这就是童话让我们明白的生活道理。
交流结局、对比谈话,引导学生深入故事情景,从各自用途探讨出第五粒豆的价值,揭示故事明理,在问题里思考,在情境中明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九、情境说,深化情理。
“
【教学片段】
生1:小豌豆你的绿叶,让我充满希望,你的花朵让我快乐,你给了我顽强的生命力量……
生2:小姑娘,我只是该怎样就怎样,努力生长,努力开花,能给你带来快乐,我也很快乐……
“是啊,该怎样就怎样!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时,尽其可能帮助别人也是很快乐的事情。第五粒豌豆顽强努力的精神,给小姑娘带来希望快乐是我们难忘,那你们是否知道豌豆到底怎样发芽生根、长叶扯藤吗?请查阅资料,或者自己种几粒豆观察。再见”
这样设计引导思维进入情境,说话表达收获情感,深化主题理解,取得润物无声的教育、训练目的。将理解升华与思维表达放在情境里,既是情感主旨升华,也是情景表达所想训练。学习总结时抛出查阅探究或实践的问题,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引向课外,引向生活。
总之,借助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提出问题是阅读策略,也是思维启迪。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训练提问能力,这是阅读策略之一,带着问题阅读也是深入理解文本,情感态度能力双线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