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是部编三年级下册第七组“奇妙的世界”主题单元中的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以流畅自然,通俗形象的语言,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围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介绍了“黑暗中有光,宁静中有声,动物活动多样,植物差异很大和矿产丰富”五个方面,描绘了美妙的海底世界,在亲切热情的语言中,诱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激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从教材单元语文要素看,一是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初步学习信息整合,介绍一种事物。就本课来看,一方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如何有条理的把事情写清楚具体。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由各自然段内容串联,初步把握全篇内容,为创造性概括做好铺垫。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刘本武主编)指出,不同文体会有不同的学习侧重。就文体而言,本课是科普说明文,课文是怎样选择描写对象,用怎样的方法把事物介绍准确、清楚是学习的重点。为此,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
随文写好“迅速退”三个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反推力。2了解课文结构内容,重点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如何写清楚。主要设计了从整体感知内容结构;品析动物活动各有各不相同的表达方法;植物差异大阅读策略运用和迁移生活运用表达几个环节。
一、感知内容,了解行文结构。
1.首尾兼顾知内容。上课直接给出“海底世界”,学生干脆读题后出示“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怎样的吗?”指名朗读,从疑问语气中追索。“课文已经读过了,你觉得海底世界到底有怎样的特点?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学生很容易想到“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总结性词语。随后出示最后一段话“海底世界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明确全文就是围绕这一总结段(中心段)写的。直接入题,首段疑问,末段回答,这样设计是对学生课文内容的检测回顾,也是初步感知疑问总起,文尾总结的结构形式有意渗透。
2.默读概括,引导整合。
“海底真是个……”总结朗读中,出示要求“请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用最简的词句说说各段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沉潜默读后,引导学生逐段概括讲述,老师板书内容:黑暗中有光,宁静中有声,动物活动多样,植物差异很大,矿产丰富。在一步步引导交流,精炼提取中,形成以上五方面内容,并且在黑板相应位置书写“有光、有声、活动、植物、矿产”。
继而追问“你可知道,海底到底是怎样的世界?课文写了哪些方面?”学生在引导中串联各段知道五方面的内容。
海底真是个——生自然想到“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疑问引出,分段介绍尾段总结的结构了然于胸。同时,在默读思考,引导提炼的过程中,课件逐步出示各段内容“黑暗中有光点……”训练抓关键词,精炼概括的能力,也渗透复习了串联个自然段内容就可以把握全文内容的阅读策略。
然后请学生再回想“2-4自然段”,老师导问:师:请大家思考,谁在黑暗中发光——
生:发光鱼。
师:深水发光鱼,属于——
生:动物。
师:谁在发声——
生:深水鱼。
师:仅仅是鱼会发生吗?
生:……海底的动物。
师:谁的活动各不相同?
生:动物们的活动各不相同。
师:是啊,我们将234自然段的内容整合一下,可以说都是写海底的——
生:动物。(师在课题后写动物)
师:这样把信息整合,可以看出全文几大方面内容?
学生结合板书很容易得到全文写了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方面。引导总结课文内容过程中渗透信息的整合和阅读深度思考归纳的阅读方法,也是学习思维能涵泳在文字里,整体感知不是简单的浮光掠影,而是引导思维深入活动:整体感知结构抓中心段,提纲挈领;逐段概括内容具体,板块清晰;内容信息整合,分类理解;回归“问句”落在中心句。这样大约十分钟的回环,是内容梳理深入,是思维的跳跃运动,也是阅读策略得指导训练,学生乐学,教师激越,环环相生水到渠成。
二、分层品悟一段,学习表达方法
1.过渡复习总起句。
整体感知课文结构,把我主要内容后,直接抛出“请回顾课文那段着重介绍了海底动物的活动各有各的方法?”这一段是围绕那一句话展开叙述的?这些过渡性交流文体,对本学期的三年级已不是问题。学生稍一浏览便找到总起句“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2.分句读懂每句话,学掌握阅读方法。
总体感知内容读懂一段内容。出示要求“请聚焦第四自然段,看看这段都写了哪些有趣的动物?”学生凭预习记忆便可找到“海参、梭子鱼……”,这只是调动学生阅读深入,勾起“学习简单”积极性的前奏,随后逐句出示四句话,朗读中理解每句文字写了什么,自然而有趣味读、问、导、答中理解分别写了“海参活动极慢,梭子鱼活动很快,乌贼章鱼开反推力后退,有些贝类靠轮船移动。”读懂每句话后,反复“这句话是围绕那句话写的?(动物活动各有各的方法)”这样逐句导读,渗透读懂每句话就读懂一段话的阅读策略;总起句的反复,让学生理解段首总起句与各句话的关系就是总写分述,围绕“活动方法”从四方面来写的关系和思路。在懂一段话的分解动作中,训练从几个方面写一个意思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借助例文内容,交给阅读方法,即读懂每句话链接概括,即读懂一段话。另外,
在朗读每句话中,联系生活,认准多音字“参”的其他读音,结合经验理解“反推力”,知道写好“迅速退”三个生字。这便是品读一段的第一层目标——读懂内容。
3.对比思考,领会表达方法。
当文字所写内容知道了,关键便是借课文,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这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课文是怎样写清楚“海底动物活动方法各异。?”
原文改写,生谈表达。
首先,我出示“自己”改写的内容:“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的方法。海生靠肌肉伸缩爬行很慢。有一种鱼身子像梭子,游的非常快。乌贼和章鱼是向后退的。有些贝类自己是不动的。”给出这是我写的海里动物的活动方法,请你们朗读与原文对比,感觉怎么样?为什么?在与学生的交流里从学生的口中说出,课文表达用列数字使海参的慢,梭子鱼的快更具体,很可信;比火车还快对比更直观;乌贼章鱼是向前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后退,而有些贝类,是借助轮船长途旅行,拟人手法运用富有人的情感思维,更形象。深刻理解围绕动物活动方法运用列数字、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描写更具体准确。这是在句句品读、对比里理解如何恰当用说明方法把对象写具体、形象的第二重读悟。
4.通看全段,分类选择有讲究。这时以不同颜色出示“海参靠……免费的长途旅行。”再次朗读,这四句话是围绕那句话写的?齐读“海里的动物,活动各有各的方法。”这样围绕一个意思反复追问或出现,使学生深入体会这段围绕一个意思写了四方面的动物活动,进而抛出“请再想想这段话所写的四方面所选择的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或有什么规律?”
生1:用数字说明海参爬行很慢
生2:梭子鱼有的很快,比普通火车还要快。
师:也就是这两句是从不同动物活动速度的快和慢来选择描写对象的。(板书速度)那第三句也是些速度嘛?
生3:不是,是写章鱼乌贼利用水的反推力往后退。
师:海参、梭子鱼不论快慢都是正常向前,而乌贼章鱼是向后退,这里是些动物的运动——
生:运动方向。
师:对,这里描写的是动物运动方向,有些贝类又会如何运动?
生4:有些贝类自己不动,是巴在轮船底部旅行的。
师:由此可见,后两句所写的对象是从他们运动的方式不同来描写的。(板书方式)
我们再看:作者围绕“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写了四方面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发现,作者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是从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式两方面分类介绍的。(板书分类)……
这样在层层剥笋中递进,读懂文字内容,深入了解表达结构和方法,更要学生理解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选择描写对象的思路。阅读教学不仅要知其内容,更要学其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这一环节从四个层级,由表及里,有内容到表达方法,由说明表达方法品析到描写对象选择层层深入,读文悟法水到渠成。
三、小试牛刀,读懂表达。
这一环节是在引导品悟第四自然段阅读策略基础上的运用,学生在自我解读其围绕“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的表达密码。首先给出,请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是选择了植物哪些方面分类介绍海底植物的?(色彩和大小)然后,如何写出色彩多种多样?又是怎样写出起大小的?在找读想交流中明白其先总后分,排比举例,大小比较的描写方法,把植物的差异写的是淋离尽致,具体准确。用所悟所学的阅读策略读懂课文的表达方法和效果。
四、学以致用,迁移表达。
学习到这儿,学生从思想认识已经掌握了分类选择描写对象,运用你拟人,对比,列数字等表达的方法和用读懂每句话来读懂一段话的阅读策略。因而,适时创设情境,迁移练习,达到学以致用、迁移内化,形成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于是,我设计了两个练写(说)的情景:(1)来梅县(
)的人可多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
)的,有()的,还有()。最少时(),最多的时候(
)。(2)这条路的车流量差异很大。车型各式各样,有(
)的,有()的,还有()。最少时(),最多的时候(
)。有学生任选其一,仿照四五段写法,运用分类,列数字,做比较,或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段话。
这样填空式训练设计,符合三年级段的练写要求,更符合课堂练写,以读促写的阅读教学目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文字表达,方法运用,知识能力教学理念落实到位效果不错。最后为学生推荐阅读《海底两万里》扥科普著作,编写阅读卡片。结束教学。
本课例体现了以体而教,凸显说明文选择描写对象与表达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构建灵动语文课堂的理念,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品中学,学后用的思路设计导学。教学自然,生成精彩,学习灵动,言语能力看得见。反思过程,若在第四、五节引导学生从有代表性描写对象的“出场顺序”再作以延伸梳理:如作者在描写代表性对象时先后顺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在讨论交流后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是符合人们认识习惯的。即先极慢,再极快,有了对比;先正常前行,对比后才有后退;先写自己会动的,对比中在写有些自己不动的。再如植物,先写颜色多样,人眼能看到的,再举出还有人眼看不到的海藻……这些出场顺序是符合人们认识习惯。这样渗透理性阅读,理性表达顺序意识,对学生选择材料有序表达会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