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师大的主页上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陶行知的作风。这部大师的视频是我看过的最令我感动的,因为陶行知不像梅贻琦、蔡元培做高校的校长,他是个小学的校长。在我们看来,一个小学的校长当然没有一个大学的校长那么厉害,但是,陶行知做的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
陶行知深知国之根本是教育,教育之根本是基础教育。因此他竭尽一生去普及基础教育,“国家还有一片未开化的土地,还有一个不识字的孩子,那我们的责任还要继续。”陶行知留学在外,深受国外贵族生活的影响,但是他毅然回到祖国来,兴办教育。我觉得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战火频仍的年代,一般人连逃命都来不及,他却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他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培养穷苦的孩子们,为祖国的未来创造希望。我们应该崇敬这位先生,但是我自认难以企及。
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我觉得圣贤之所以能够成为圣贤,不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打算成就一番事业,而是他们敢于去尝试别人不敢做、没有做的事情。
陶行知,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知行合一”的提出背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