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张盈盈 教育名著《爱弥儿》读书笔记
(2013-09-03 15:05:39)
标签:
教育 |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26】推崇以自然教育为主的卢梭在此卷中首先抨击了妇女不愿意生育的习惯以及其它的种种限制幼儿自然生长的行为。主张母乳喂养,这主要是为了培育亲子的自然情感和爱。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想,卢梭设想自己成为一个设想中的刚出生的孩子爱弥儿(Emile)的唯一的老师,来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借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它包含其他许多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30】卢梭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之高,可以说是用尽人的一生也未必能找到一个符合他要求的教师。
卢梭反对人们整天想着利用医学来保全、延长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这样的医学是无用的。“正是医生所处的药方、哲学家讲述的教条和僧侣宣扬的劝世文,使人自甘堕落,忘记了应该怎样死去。你们要我教一个学生,就不能再要以上这三种人来教他,否则我是要拒绝的。”【40】
卢梭对于保姆的要求和教师是一样高的。“保姆的选择之所以更加重要的,是由于她所哺养的婴儿,除她以外,就不应再有其他的保姆,正如除了他的老师以外,他就不能再有其他的教师。”【44】
卢梭在此卷中反复强调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了教育了。他提出:“应该让孩子具有的唯一的习惯,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55】
幼儿哭的时候不一定要理他,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孩子们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你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61】因此卢梭认为一定要分清楚幼儿哭的原因。“多给孩子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他人的思想,让他们多自己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65】
总之,孩子是自然的学生,我们一切都要以使其能够自由生长作为出发点。在孩子每个不同的阶段仔细选择适合他的东西。例如“在生命开始的时候,记忆力和想象力尚处在静止的状态,这时候,孩子们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对他的感官起影响的东西。”【57】
在第二卷中,卢梭开始谈及人生的第二个时期,即2到12岁的儿童。首先和第一章中所述的有所相同,他认为不能放纵儿童以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去。”【77】久而久之儿童便会明白,哭是没有用的,他这样做威胁不到任何人。
其次,卢梭认为“痛苦”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痛苦”会教会他学会坚强,教会他许多可以保护他生命的教训。“忍受痛苦,是他应该学习的头一件事情,也是他最需要知道的事情。”【78】所以,卢梭认为将儿童从小培养成能够承受痛苦的人,才能使其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教训人和自炫博学已经成癖,以致于往往把那些在孩子们自己本事可以学得更好的东西也拿去教他们,可是却忘记要他们学习之友我们才能教他们的事情。”【79】儿童一生会遇到许多不同的老师,不仅仅是人,也可能是物。让儿童学习到这些老师的精华之处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可被自己的虚荣之心蒙蔽而害了儿童的一生。
“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82】在对的时间里做该做的事情,遵循万物发展的规律是卢梭所追求的。他认为享受人生每一个阶段,那便是一种幸福。现在的父母却一味追求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孩子在将来才能够收获到幸福,可谁又知道人生的终点在哪里?随着我们身体的变化,我们的内心也在发生着变化,所谓的幸福不过是当下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罢了。
卢梭说:“有两种隶属:物的隶属,这是属于自然的;人的隶属,这是属于社会的。而人的隶属则非常紊乱,因此罪恶丛生。”【92】他认为能够医治社会中这个弊病的只有法律,让法律,来代替人,并且要用那高于任何个别意志行动的真正力量来武装公意。“你使孩子只依赖与物,就能按照自然的秩序对他进行教育。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行为本身所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92】让儿童自己自然地成长,而非根据教育者的需要而塑造。并且教育者不能够对儿童有求必应,要了解儿童是否真的需要。例如在儿童体力不足时让其进行能够补充到恰好够他自由活动好过让他随意地使唤人。
卢梭认为应该将儿童教育成理性的人。“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可以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他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企图用理性去教育孩子!这简直就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作了手段。”【100】卢梭认为:“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最初纪念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106、107】教育者应该在儿童不同的阶段告诉一些儿童所能够理解的道理,否则只会揠苗助长,让儿童以为自己懂了很多与自己的老师一样高明而实则完全没有理解道理的真正意义。所以卢梭非常谨慎,“如果有可能的话,就连有益的教育也加以抛弃,以免把有害的教育授予他们。”【112】当然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器官、感觉和体力。“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153】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任何邪恶我们都能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人类天生的唯一无二的欲念是自爱,也就是从广义上说的自私。”【105】卢梭认为这种自爱对我们是很好并且很有作用的,也是任何人和自然公允的。它的变好变坏完全是依赖于我们怎么去运用它和使它具有怎样的关系。若在理性的支配下,那么因这种自爱所做的事情就都是好事了。
为了让儿童学会对东西的爱护,卢梭觉得“应当是他具备的头一个观念,不是自由的观念,而是财产的观念。”【115】同样的,在帮助儿童建立这个观念的时候教育者应该用儿童能够明白的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将许多儿童不明词汇灌入儿童的脑中。“在任何事情上,你们的教育都应该是行动多于口训。”【118】所以教育者可以利用一些实践来让儿童明白,例如与儿童一起劳动,让他尝一尝劳动的辛苦,从而明白财产的得来不易。
另外,在道德教育上卢梭也有他自己独特的观点:“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127】当儿童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了。对于不同的孩子需要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不必进行过多的教育,他们本身没有撒谎的恶习,也不会表现得粗野、顽皮、贪婪;对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应该将这些观念预先加以注意。教育者更应该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调整教育的方式。“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让特意的征象经过一再地显示和确实证明之后,才对它们采取特殊的方法。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的时期之后,你采取接替它的工作,以免在教法上同它相冲突。”【131】
“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在不知不觉中继续不断地丰富他的记忆,从而增进他的判断能力。为了培养他具备这种头等重要的能力,真正的好办法是:要对他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十分慎重地使他继续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事物都藏起来。”【142】儿童的感观教育除了教育者加以选择的教材之外还有大自然的教育。儿童的感官是儿童成长最直接的经验,相较于教材知识间接地传授,大自然潜移默化的教育更能帮助儿童发展感官。所以对于儿童所处的环境教育者必须用心地去发现有益和有害于儿童感官发展的事物。“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165、178】经验是人生路上最宝贵的财富,有了经验我们做事便能够事半功倍,反之则会浪费过多的财力和精力。
在第三卷中,卢梭主要针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他们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开篇卢梭就写道“在这个阶段中,个人的体力超过了他的欲望的需要……怎样善于利用这段时间对他是极关重要的……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236】点明了当孩子获得了足够的感官经验后就要开始对其进行智育的教育了。那么,如何展开教育呢?首先,教育者必须选择孩子能够理解的事物和道理教给孩子。正如卢梭在书中所写的“凡是那些必须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237】反之不但不能将真正有用的事物和道理教给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误解自己所知道、理解的就是真理,将孩子引上歧途。然而在小心选择要把什么教给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由教育者来告诉孩子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另外,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正确地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培养和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239】这正如我们在幼儿园见习期间所看到的,老师们常常抛给幼儿们一些幼儿能够明白的问题,然后教给幼儿一些方法,由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而不是老师直接将知识灌入幼儿的脑子里。正如“爱弥儿的知识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识都真正是属于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312】这样不仅能够教会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下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教育者若一味地将自己的知识、思考灌输给孩子,那就好比抄作业,只是又复制了一遍这个教育者,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毫无帮助。反而若是放任孩子自己去探索,当他们获得一点知识的时候就会有成就感,这样的成就感会化作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世界。“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246】
卢梭主张以实物帮助孩子学习“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在你不可能把一个东西拿给他看的时候,你才能用符号去代替那个东西,因为符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记那个被代表的东西”。【243】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感官获得直接经验。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听、闻、摸、尝,然后经过思考、沉淀,获得他们想要了解、明白的东西。“我们在许多加速科学研究的好方法中,最迫切需要的方法正是:在科学研究中怎样才能多下苦功。”【255】若是从小培养孩子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知识,那么在他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便不会觉得自己努力进行科学研究是一种痛苦。这样不仅磨练了孩子的意志,而且能够让他在思考研究的同时继续身体的活动锻炼他的身体。当孩子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就可以拿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给他去研究,就应当要求他不仅要像做简单的游戏那样用心,而且还要持之以恒。”【257】
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卢梭认为还要小心不能培养了孩子攀比、虚荣之心。“我宁肯让他一点东西都不学,也不愿意他只因出于嫉妒或虚荣而学到很多的东西。”【268】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心智渐渐成熟,孩子需要接触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会有越来越多不好的东西靠近孩子。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的理解进行引导,“你要及其小心的是,不能是你的学生接触到社会关系的一切概念,因为这不是他的智力所能理解的;但是,党知识的锁链是你不能不向他讲到人类的互相依赖时,你就不要从道德方面向他讲解,而必须首先使他的注意力放在使人和人都互相有用的工业和机械技术上”。【272】
“在人类所有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在所有一切有身份的人当中,最不受命运和他人影响的,是手工业者。”【289】手工业者不需要借助任何其它的工具,他只要一双勤劳的手就可以创造属于他的财富。他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将大自然赠与他的东西变成更好的东西再赠与社会。卢梭主张爱弥儿学一门诚实有用的手艺、职业,这个职业不能使从事于它的人养成一种丑恶的乖戾人情的心灵。做了工人之后,爱弥儿就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平等,也快要脱离孩子状态了,爱弥儿已经成了具有行动和思想的人。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我们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身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它是原始的、内在的、先于其他一切欲念的欲念,而且,从一种意义上说,一切其他的欲念只不过是它的演变。”【318】
这样子的培养之后,“高贵的情操激动着爱弥儿的心灵,使他力量充沛,心底高尚。他心中充满了对人类的爱,所以在语言中也透露了他这种心灵的活动。”【355】这样子将自爱扩大到爱别人,卢梭使得自爱变成了美德,而“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的。”【356】这样子,博爱,公正,爱人类,爱真理都连在一起,甚至等同了。【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