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凉州词》教学案例(何正芸)

(2015-12-23 20:58:44)
分类: 课例研修

古诗《凉州词》教学案例

《凉州词》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案例

二、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王之涣《凉州词》。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释题

2、作者简介

(二)初读古诗:出示幻灯片,提出读的具体要求:

(三)感悟诗句前两句(要求说感受,读出感受)

若学生先体会第一句,则重点点拨:

1、解决“远上”的意思。

2、师:提到“黄河”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它?(自由抢答:气势宏大 汹涌澎湃、磅礴、……)

3、请带着你的想象再来读,其他同学闭眼听想象诗的画面。

4、你听了这样的朗读后,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高远辽阔感)

5、想象画面,同桌加动作自由读,听后说说他哪读的好?

若先体会第二句,则重点点拨:

6、谈自读后的感觉。(孤)“孤”什么意思?师及时鼓励孩子的感受。

7、你们也这样读读,体会孤的感受。

8、解疑(胡兴业同学提出的疑问):“片”的意思是什么?师:是呀,为什么写“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9、师:想看看这“片”城么?(课件展示)

10、配乐《凉州曲》创设情境: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边战士,盛夏骄阳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秋风飒飒,中秋月挂梢头,——(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冬夜北风寒,雪花漫天飘——(生接读:“一片孤城万仞山”。)。此情此景,身处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两个词说说。(指名说,生:凄凉,苍凉,寂寞,孤独……)

11、小结前两句诗。

(四)学习三、四句。

1、轻声读三、四句,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么?(预设:谁怨谁?“何须怨”又是什么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须”什么意思?“何须怨” 呢?(不必怨。)谁不必怨谁?(羌笛不必怨杨柳)。看着大屏幕诗句,学生试着说诗句大意。追问:为什么“不必怨”呢?(怨也没用,无可奈何的感受。)

2)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3)指名读。

4)师生评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3、师:然而,一个“何须怨”,道出了将士心声——保家为国,(板书:保家为国),表达了他们豁达的胸怀。怎么读出这情怀?自由读——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学生自评。

4、回读全诗:同桌互读,读后评议他哪读的好?——展示个人读——大家评议。

5、学唱古诗。播放视频《凉州词》。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唱《凉州词》。

(五)课外拓展:出示王翰的《凉州词》

1、自由读,找感受。

2、小组交流感受、小组赛读。

3、试着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六)作业:把两首《凉州词》朗诵(也可以唱)给家长听。

根据学生的初读感悟,以为突破口,以孤城为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边塞的荒凉地理环境,感悟戍卒的离愁别恨。以为依托,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进入古诗的情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古诗教学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一、注重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

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

2、细读

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学生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3、精读

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注重拓展,将古诗活学活用。

在古诗教学中,课后的拓展延伸也十分重要,往往会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

三、注重使课堂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内阅读记诵是极为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则是无限的。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可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影响一个人生命轨迹的重要因素。学习古诗,课外阅读记诵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课外诵读不断的积累可以提高对古诗的理解感悟能力,可以丰富对古典文化的修养,亦可以使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总之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追求语文的诗意,其目的在于使语文课堂在保持语文味的同时,变得更精彩更丰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