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送别组诗”教学的几点感悟(朱艳)
(2015-12-23 20:49:15)分类: 课例研修 |
听“送别组诗”教学的几点感悟
群力小学
送别诗是我国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或婉约,或缠绵,或凄清,或伤感。诗人们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读来让人觉得那送别的声音绕梁千年,余音犹在,好像那送别的一幕幕场景就在昨天。
2015年11月13日,在巍山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的“提高文学素养,落实古诗教学”主题研修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大理州实验小学张品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巍山县群力小学张继亚老师执教的《别董大》。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善于抓住两首送别诗不同的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反复吟诵,以朗读为主线,完成了师生与古诗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品读诗文独特的韵味,品悟诗文深远的意境,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离别情。沉浸在两节古诗教学课中,我仿佛在品味着一坛醇香四溢的美酒。
更让我有醍醐灌顶的顿悟,是在聆听了云南省小语协会会长、云南省特级教师、大理州教科所副所长李志云老师的讲座后。李老师的讲座妙语连珠、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把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娓娓道来。通过他的评讲,以往自己对古诗教学的一些困惑也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怎样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又能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用词的精妙?听着李老师的讲座,对古诗教学也有了几点感悟:
一、反复吟诵,感受韵律美
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韵律琅琅上口。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才能走进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意蕴。所以,接触到一首古诗,第一要务是读正确,读通畅,在读中尽量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深入地领会古诗的情致和韵味。
二、了解背景,感受诗人内心
不知“背景”,又怎能看透“风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文的情境中,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使学生学透古诗,就要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张品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张老师给学生补充了写作背景:孟浩然长李白11岁,是李白心中的偶像。李白曾经写诗赞美孟浩然,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那他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他的送别又表达了怎样动人的情怀呢?这样的背景介绍,马上就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依依惜别之情呼之欲出。
而张继亚老师执教的《别董大》中,张老师也作了这样的背景介绍:董大,一个七弦琴的音乐圣手,一身绝技却难觅知音。而此时,却要和相互欣赏的知己高适分别,心头的离愁别绪让人郁闷忧虑。在这样背景下的分别更让学生的内心凭添了和董大一样的离愁,为后来高适的劝慰奠定了情绪的基调。
三、深透解读,感受意境美
写下这个小标题时,耳边仿佛还回响着李老师那句铿锵有力的话“真正好的教学在于深透的解读”。是的,回想自己之前的古诗教学忽略了这个“深透”,缺少了用心地揣摩,失去了多少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一点点走进诗人内心的机会啊!
李老师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基调定位为送别中隐隐的忧伤。诗中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读到了别离的行动,却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的离愁别绪。但李老师抓住一个“孤”字,深入研读: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小船吗?那么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小船?李老师的诘问,让我似乎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怅惘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更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我的眼里只有你”的内心。可见,不加以咀嚼,学生们又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的孤独呢?
而《别董大》,一改送别诗的凄凉,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让董大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友情踏上了漫漫征途。细细揣摩,诗的前两句,那个阴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我们体会到了董大的迷惘、郁闷和徘徊。而此时,高适强压着心中的不舍,乐观地劝慰朋友,驱散朋友心头的愁云,让董大能坚强地面对没有朋友的日子。
两首送别诗,通过深透的解读,更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步入老师引领的情感之旅,真正走进古诗的意境。
当然,深透的解读来源于自身古诗词教学的功底,这一点让我汗颜不已。今后,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和学生一起品词析句中,不断地去发现、欣赏古诗词的美,以此丰厚自己和孩子们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