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及达成策略
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课程标准写出了十
条。这些条中,我将其分为:特定要求的目标和常态、每一节课都要落实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是一些常态的、每一节课都要落实的目标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能力提升的效果不够理想。
一、读的目标。
1、朗读的目标
课标中就朗读目标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想,这应该是两个层面的读。第一次层次:正确流利的读,第二层次有感情的朗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才会读得有感情。”
第一层次:让学生读得正确流利。
让学生把书读得“正确、流利”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不然,只有在课前扎实预习的基础上,课上
“正确、流利”读书的目标才会落实得更有效。
在课上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文,把预习中勾划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这样学生读书的任务更明确。在常态课中,把每一个教学环节走扎实,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层次:让学生读的有感情。
如何把课文读得有感情?不应该是一味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而应该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时,自然入境,发自内心的一份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这才是感情朗读。
2、默读教学
刚才谈到本学段“朗读”目标要求,就“默读”而言,在本学段课标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到了中年级,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不是不出声音就是默读,还是要用脑用心思考问题的。默读一般安排在学生品读语言的时候让他们静静思考,上次培训提到这个目标往往是被老师们忽略掉的,我想这项目标应该引起老师们的关注。
二、词语教学目标
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在第一课时,有必要对本课的生字、生词进行初步的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两节中年级课例《给予的故事》、《蝴蝶的家》做了较好的范例)。
首先,第一课时,在初读感知的环节,让学生把预习中勾划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之后,就可以出示本课的生词(或者有些词语是本课的关键词),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有些词义就是通过课前预习查字典知道的。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句子,体会其在句中的意思。
提到词语教学,刚才我反复提了几次在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我想老师们并不陌生这种理解词语的方式,课标对低、中、高段分别提出了“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测”词语的意思。可见在上下文的联系中去品味、体会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阅读能力。那么在平时制定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上,好多老师都会写上这样的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一旦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上来,这项能力的培养又往往被忽略。怎么让学生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言,有时需要老师点拨,教给学生方法。
三、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
上次培训,我也重点谈到了关于这项目标的把握,老师们非常关注,提了好多的问题,一是“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到哪种程度;二是用什么方法帮学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三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把握。首先中年级“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到哪种程度,首先是能抓住课文的要点;其次是能够用较为简洁的语言对所有的要点加以描述。那么是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把握,我个人观点,应该是把这项目标的落实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每节语文课中,不存在课文内容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因为我这样理解,每篇课文都需要让学生去读懂,学明白,学读课文的前提首先应该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所以我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每篇课文都要落实的最基本的目标。老师们提出散文要不要概括主要内容的问题,我想散文应该是更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浏览人教论坛老师们
的回帖时,光华道小学朱秀云老师关于散文要不要概括主要内容做了这样的阐述,(看了一些老师对散文需不需要概括主要内容的讨论,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散文更需要概括主要内容。否则,学生还不知道课文究竟讲了哪些内容,就进入精读课文品词悟情环节效果会很差,因为他还没有弄懂课文究竟讲了哪些内容。记得教学四年级上册《字的敬畏》时,我就为如何较好散文而发愁,自己初读课文就觉得内容太散了,怎样让学生读出文章中作者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一直困扰着我。后来决定还是干脆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再说,于是课上我不惜时间让学生读懂每一段的意思,然后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的教学进行的很顺利。因此我认为不管是哪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先读懂课文写了什么,它是后面教学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每篇文章都必要,因为你要引领学生读明白。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把握主要内容,要根据课文的不同题材来定,故事性比较强,情节比较简单的文章,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老师适当有提示,比如提示学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过程来梳理,或者看看每段都写了什么,最开始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可能就需要老师领着学生逐段去概括。
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是,即使给了学生提示,或者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在汇报时或是繁琐,或是太过简练。这里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方言,指导训练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培训。比如第一个同学太繁锁,就可以提示他可以怎样简练。
四、关于语言积累的目标
就积累、背诵以及课外阅读的量来看,中年级也较低年级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阅读量,从低年级的5万字以上一下子提高了8倍,要求达到40万字以上,应该说,这是很大的跃进。课标中明确提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积累。”要求教师针对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我想这个积累不仅停留在抄在小本子上,还要鼓励学生背诵下来。积累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课后的词句积累。《新年礼物》略。
教学实践中,把每个环节走扎实,每个环节应该达到哪个度,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底数。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无所适从,原因就是不清楚这个环节学生答到哪个程度算是达到要求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