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货小妈
冯小刚说“每个家庭都有一处最聚人气儿的空间,我们家是厨房。”当时看到这句话想的是“在外面再牛逼哄哄的人回家过的也是平常日子。家大业大弄得再气派最后还是聚拢到了厨房。”这样的记忆跟贫穷富有没关系,跟人气儿有关,跟过的日子有关。
经常性的陷入“育儿问题”一段时间后,就愿意跳出来想下“日子”,如流水一样缓慢流逝的时间里兜住的那些东西,伴随着细细小小的声音,有来自厨房切菜的,有来自家人说话的,有小声叨咕着的,有家常打闹着的。4岁的女儿说“今天你们早上在外面说话的时候,我以为回到了爷爷奶奶家呢。”
她还表示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让她觉得“很安全。”
做为现代成年人,我们的生活习惯不是很好,是周末经常赖床晚起的大人,好不容易挺过一个星期的辛苦,周末阳光虽进了房间,但懒怠的我们都贪床不起,所以女儿很少能感受到如爷爷奶奶家一样的“细碎说话声带来的安全感。”我想这就是关于家的记忆,特别细小的、温暖的、安全的,是不会被流走的时间冲走,是可以兜住的记忆。
虽然不能给女儿这样的晨起安全体验,但做为“很想做好妈妈”的我来说,其实有另外一种东西,觉得是有能力给到的,今天拿来与各位分享,就是:和小孩经常共同拥有一张桌子。你猜,会发生什么呢?
女儿2岁半前的时间,我是做了全职妈妈来带她的。事无俱细全部依赖我的关照,家里老人不能过来,北漂在另一个城市的我们经济实力也不丰厚,房子都还在贷款阶段,请保姆或小时工来帮忙想都没想过,于是当了回全职辣妈,家里一切把式外加一个小朋友,全靠我一个人在折腾。去买菜,会把她放到小推车里,让楼下的超市奶奶帮忙照看。趁把她哄睡着的时间,会把家里的卫生搞一下。
读了不少的育儿书,一心想要做好妈妈的我,也把跟她一起玩儿一起游戏当做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其实那么一点点儿大的小孩,消磨的可不就是时间,但又不能静止的过,于是就要生生弄出许多事情将时间慢慢的磨掉。女儿2岁半前,客厅的地板是方便爬来爬去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在那里活动。摆放了一个小椅子和一张大桌子。小椅子她来坐,我直接坐在地板上。我们的活动空间就是那张大桌子了。比如数字游戏,比如下盘小棋,做个小手工。在出外活动、回家吃饭、睡觉之余,我们的主要阵地就集中在那里。不多的时候,她也能够不纠缠着我一定要陪她做什么,只要我和她呆在一起就够,她会拿本图画书边叨咕边看,我在旁边可以忙自已的一些事,但不能离开桌子。她的“安全感”在于我和她在一个桌子边上。
她2岁半的时候,我要出去工作了,她也要去幼儿园了,于是我们告别了白天都在一起耳鬓厮摩的时光,间那个共有的大桌子白天孤零零的呆在家里,无人光顾。但是晚上我们都还会在一起,围坐在桌子旁。她会拿幼儿园的事情叨咕,找来一张纸写写画画,我边听边跟她聊天说话,问问她事情。随着她大了一些,独立性渐显,也开始独立使用那个桌子,不介意我会离开。爸爸说“看她一个人坐在那个大桌子旁写写画画,简直像个小帐房先生。”
随着她长大,家里格局不断调整过,她也有了自已的房间。但我们仍然共同拥有一个桌子,它就是餐桌,对,就是那里。那里离她的房间很近,离我的书房很近,离厨房也很近。就像我们习惯了在她小时围桌一起活动一样,她快5岁了,我们将这个习惯仍然保留了下来。有时我们会一起用iPad看个电影或动画片,有时候我们会一起看一本图画书,而有的时候,她在画一幅画,我在读一本书。但有问题的时候都能找到对方。
是的,我们经常在那里叨叨咕咕,那里是我们家最有人气儿的地方。
我想和她一直有那样的一个桌子,餐桌就行,而且我觉得厨房的餐桌是最适合的地方。饭前饭后,我们就在那里,做手工,各自完成想做的事情……爸爸的房间就在旁边,推门就看到我们俩在忙活儿。有时候也只是在那里吃吃喝喝说话。
我希望她一直在这个家里长大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尽可能多的时间分享一张桌子,分享许多事。我想用它来抵御独生子女的孤单,抵挡青春期来临的疏离,接纳许多交流、沟通、问题,甚至是小秘密。
2014.3.1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