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飞鸟”意象看谢朓诗歌中的文人情怀

(2016-12-19 15:41:55)

从“飞鸟”意象看谢朓诗歌中的文人情怀

QJD

或是天高云淡,点染在天际渐飞渐远的那一点;或是春闲花落,游戏于水面忽高忽低的那一动;或是夜深独坐,孤鸣于窗外时隐时现的那一声……这是谢朓诗歌中的飞鸟情结。飞鸟意象在谢眺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诗人的文人情怀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

 

飞鸟这一意象并非谢朓初创,它在诗歌中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国风·关雎》)“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葛覃》)等以鸟起兴或比兴的诗句;《楚辞》中 “凤凰翼其承旅兮,高翱翔之翼翼”(《离骚》)“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 ” (《离骚》)诗人以鸟自喻或比它;汉代刘邦的《鸿鹄歌》中有“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开汉人飞鸟诗的先河;汉乐府中最有名的相关诗句莫过于《孔雀东南飞》里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飞鸟是爱情的象征[];到了魏晋时期,诗人多以寻求栖宿的飞鸟象征自己对理想归宿的追求,如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飞鸟意象在阮籍的诗中得到了发展,他82首《咏怀》诗中,有27首写鸟的诗,或以鸟喻人,或既写鸟又写人,或以飞鸟做点缀,形成一个表达诗人孤寂、复杂、惊惧等情感的飞鸟世界;到了陶渊明,飞鸟则被赋予了人格价值和美学意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其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并序》),飞鸟归宿于山林,陶潜隐栖于田园,“田园鸟”是诗人理想和人生的寄托。可以说,飞鸟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起兴到象征到寄托,飞鸟这一意象日臻成熟。而谢朓诗歌中的飞鸟意象,或许没有陶渊明诗歌中的“田园鸟”的“高洁”特性,也没有阮籍飞鸟世界中的象征的纷乱复杂的感情,却像一幅幅山水画,冲淡地描绘着诗人的文人情怀。[]

 

谢朓的五言诗现存135首,其中写到飞鸟的诗有38[]。这些飞鸟诗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粹描写自然境界中鸟的图景,写大自然的妙趣;第二类是登高或望远视角中的飞鸟,引发诗人的感怀忧念;第三类是以飞鸟比兴或象征,表达难言之隐或心志[]。以下分类进行论述:

 

首先,诗人善于捕捉自然界中鸟的微小动作,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描摹出生动的自然景象,状大自然之妙情趣景如在眼前,诗人对自然的审美化追求从中可见一斑。譬如《登山曲》中的“风荡翻莺乱,云行芳树低”,春风吹荡,惊起了飞莺,飞莺扇动翅膀动作紊乱,一时竟不能自主飞行。春风是和煦温柔的,如果不仔细体悟甚至不会察觉,而诗人不仅感受到了春风,甚至观察到了春风吹荡下飞莺受惊而起的微小情景。如果没有一双足够审美的眼睛一颗足够细腻的文心,又怎会有如此灵动纸上的画面呢?又如“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鱼戏”、“鸟动”,原本安静的意境一下子被打破,观景之人的视线本应该被这突然的动态所吸引,而诗人的双眼却没有离开原来的景物,反而将由这动态引发的静景的微动摄于笔下。“荷动”、“花落”,是多么转瞬即逝的事,诗人却能迅速捕捉,境界顿活,欣赏自然的雅趣不言而喻。再如“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春思》),由燕子声音的时上时下引发对燕子飞上飞下的动态联想,筑巢的热闹景象可以想见。黄鸟呼朋唤友,一个“弄”字更显生机。前半句耳听之却有目中之景,后半句眼观之却有入耳之声,大自然的原生态景象在诗人的笔下生机勃勃,充满灵气。从寻常人不会关注的景物事物中探得些许的情致雅趣,大概是一个文人最微小却也最微妙的情怀了。

 

其次,在诗人登高望远视角下的飞鸟,往往勾起诗人的忧念思归之情。诗人与飞鸟不再只是欣赏与被欣赏者的角色,而是更进一步,飞鸟开始影响诗人的思绪情感。“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临高台》),登上高台,连绵的山岭望不到尽头,孤鸟飞还,诗人的思绪随着鸟儿飞行的轨迹也飘向了远方,飞鸟愈远,思归愁绪也愈浓。看见一只鸟,在常人眼里或许没有任何意义,而在诗人眼中,在一个有情怀的文人眼中,一只鸟,便是孤鸟,鸟是孤单的,人也是孤单的,鸟儿尚能飞还,人却不能,如此,怎能不引发忧念呢?“浮云去日穷,暮鸟飞相及”(《夏始和刘潺陵诗》),黄昏时分,晚风吹来,浮云飘远,几乎消散在天际,而飞鸟似乎要追赶浮云,翩翩拍翅向远空飞去。诗人驻足观望良久,看浮云散去暮鸟飞离,景物在无声变化,时间也在悄然流逝,一股淡淡的哀伤从中生起。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还有“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及”(《和宋记事省中诗》),“地迥闻遥蝉,天长望归翼”(《答张齐兴》),“差池远雁没,飒沓群凫惊”(《和刘西曹望海台》),“积水照頳霞,高台望归翼”(《望三湖》)……登高远望,这些飞鸟渐淡了高远的天空,牵动着诗人的情思。文人似乎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鸟飞鸟鸣,在他们眼里似乎不只是单纯的新旧更迭,更是人的情感的起点和寄居。

 

最后一类飞鸟诗中,谢朓多以飞鸟比兴或象征来表达心志。飞鸟不只触发诗人的情思,更是直接成为诗人心事和企愿的象征。“摄生各有命,常恐不永植。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蒲生行》),诗人虽发人各有命之感慨,却仍然心怀拥有羽翼飞翔的自由之愿。“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暂使下都夜新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人以鹰隼比喻谗己之凶险小人,又以飞鸟高翔喻己,借以告诉小人自己已远走高飞不会再受其害;“川霞旦上薄,山光晚余照。翔集乱归飞,虹蜺纷引曜”(《和萧中庶直石头》),“翔集乱归飞”隐晦地暗示了建武元年“三改年号”政事纷变下宫廷文士的骤然鸟散,可见诗人忧惧意识下的小心翼翼。这类飞鸟意象展现了谢朓作为一个仕途文人的身不由己、如履薄冰、忧谗畏讥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对像飞鸟高翔一样的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谢诗中对“飞鸟”没有浓墨重彩的描摹,只是有意无意地点染几笔。如同飞鸟一样,诗人的情怀也是淡淡的 -- 对自然独特的审美眼光,由景生情的敏感知觉,和借这一特殊意象抒发仕途文人的普遍心境。虽是微小平淡,却在冲淡中默然扣人心弦,引发文人的共鸣。 难怪李白 “一生低首谢宣城”[⑥]

 



[] 参见魏耕原、魏景波《先秦两汉诗坛的飞鸟意象》,《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第252-255页。

[]参见钱志熙《魏晋诗歌中的飞翔形象》,《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第38-45页。

[] 参见魏耕原《谢朓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139页。

[]参见魏耕原《谢朓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参见魏耕原《谢朓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参见王士禛《渔阳山人精华录》卷五《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

 

 

参考书目:

杜晓琴《谢朓 庾信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

魏耕原《谢朓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