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022-08-02 10:53:39)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朱广志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阐述了我国传统的执政治国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国家的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是夏启的五个儿子。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开启了夏王朝,从此中国就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夏启死后,继承王位的是太康,太康无道,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国都。夏启的五个儿子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兄弟几个人回想起大禹的教导,于是唱了这首《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换言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上溯到大禹,是大禹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
“民为邦本”的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开明的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在客观上反映了这样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是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源泉,没有了人,一切就都是无本之木与无源之水;二是国家兴灭、君主变易实在是司空见惯,唯有人民长在。无民则无国,无民则无君。所有这些,无不提示着百姓的重要,故自从大禹之后,“民为邦本”思想就成为后世开明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信条。
《左传·襄公十四年》告诫统治者要“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强调一切应当为人民着想,如同父母之于子女,仁爱为怀,竭忠尽智,以此推进国家的长治久安。《礼记·缁衣》载,“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强调了以民为本的重要性。老子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教导统治者要以人民为重。管子将政治的兴废与民心结合,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荀子则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这就把君主与百姓的主客关系讲清楚了。孟子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有了百姓,才会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有君,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国家的太平、强盛。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经常对大臣们讲“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的道理,他的一段名言在中国可谓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意思是:“水既能够托起舟船,也能够倾覆舟船。身为君王,首要的事情就是保全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像割自己腿上的肉来满足口腹之欲,肚子饱了,命也就没了。”
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提出了“夫民者,万世之本也”的观点,他说“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指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宋代理学家二程(程颐、程颢)主张“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道尽了民本思想这一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精神,深刻说明了中华政治文明对于执政合法性的终极判准。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颠扑不破的历史真理。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将民本从理想变为现实的政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便把“人民”二字深深印在自己的旗帜上,写在自己的执政宗旨中。历史证明,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进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奋斗史。所以,中国共产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我们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制胜法宝,就是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