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一辈子的爱(1-3岁)
(2015-01-28 21:54:38)
标签:
育儿健康教育 |
分类: 婴幼儿饮食教育 |
借用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作为本期的篇首语:“一流的父母做榜样,二流的父母做教练,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在宝宝的饮食教育上,选择做孩子心中的楷模、还是伺候他们吃喝的人,这将直接决定宝宝未来会独立还是依赖——不仅仅是关于饮食,这种信念还将渗透到他们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中。
首先,家长需要明确:一旦宝宝满周岁了,就务必开始培养并建立他们一日三餐的饮食模式了。虽然奶类的营养价值仍然重要,但受关注度当退居二线了,每天保证500ml左右的奶量(固体食物接受能力和进食量明显不达标的宝宝可以适度增加奶量),剩下的营养来源,交给固体食物。培养重点主要在三方面:
·
·
·
·
·
再者,要了解该年龄段宝宝的饮食心理发育特点:
·
·
·
·
家长常常苦恼于完全搞不懂小家伙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按照大人的意愿去正常吃喝。那么,请接受我两句忠告:
1、
2、
那么,容易导致宝宝“挑食”或“偏食”的最常见的问题或误区有哪些呢?怎样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呢?
餐桌斥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温和耐心宽容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内心平和稳定、容易接受正确信息的宝宝。因此,如果餐桌上因为宝宝吃饭未能让大人满意就批评呵斥,宝宝一定也会形成心浮气躁、遇事情绪化的性格,而这种性格势必会延伸影响日后的学习及为人处事。
例如:当宝宝对某种食物没有兴趣(可能因为曾有腹痛、或者咀嚼不擅、或者只是不喜欢这种形状等等),或者,对于韭菜、苦瓜、菠菜等味道有些特别、或口感有些不适的食物,宝宝在初期有拒绝表现时,如果父母通过训斥来强迫他们进食,宝宝可能会出现长期拒绝这类食物的行为。要知道,当有不愉快情绪时,人体的大脑皮层管理吃饭的部位会出现抑制,让人一下子没有食欲;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是不是也曾因为在饭桌上被大人批评而不想吃饭呢?因此,就餐气氛愉悦与否,会影响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和他们的饮食行为习惯。
正确做法:
温和适度地用对食物积极评价的口吻,引导宝宝去尝试,如:“这个菜吃起来感觉还不错”。同时,避免关注宝宝,不去理会他们短期的挑食或偏食行为。当家长将目光聚焦在自己碗里、自己津津有味地进食时,一方面对宝宝是个良好的示范,另一方面,不会增加餐桌上的焦虑情绪,相对更为轻松的气氛反而能让小家伙有试试的想法。在宝宝有改进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如简单一句“宝宝今天吃得挺多挺好”,就足以让他们感觉到被尊重和肯定了。
错误做法:
喋喋不休地哄着吃、追着喂,或者责令宝宝必须吃、否则就不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这样会让宝宝有被过度关注的焦虑、产生逆反心理、被动吃饭、因心理压力而产生进食恐惧;助长依赖情绪、懒于自己吃。
小提示:当面强调偏食习惯,会成为“心理暗示”,让他们更挑食。
无度奖惩
有些家长采取物质交换刺激法,引诱宝宝进餐。短期内是可以奏效,但长期下去会有严重的负面效应:一离开奖励就不张嘴。而一旦宝宝意识到家长对饮食的关注度后,他们容易把“吃喝”作为争取玩耍、看电视、吃零食等机会的“交换筹码”——得逞后,这种筹码心理会让孩子们从小有“投机”和“侥幸”心理,这将影响他们诚实磊落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做事。
因为害怕饿着宝宝而在饭后用奶或小零食(饼干、蛋糕、糖果等)“补缺”,是变相地奖惩——零食会让宝宝没有饥饿感、更不爱吃正餐,同时,会让他们认为:不吃饭能换来偏爱的食物,进而助长挑食习惯。所以,更科学的做法是告诉宝宝:“现在不想吃没关系,待会儿饿的时候热一热再吃”,决不让零食成为“替补”。
瞻前顾后
一部分家长总是担忧:宝宝噎着、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小家伙自己吃不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会导致凌乱的残局……并因此不让宝宝自己动手进食,坚持由家长喂饭,甚至动辄就一惊一乍地制止自认为对宝宝“不利”的举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宝宝的自信及自立,会严重影响心理和行为发育。这些举措实际上是家长为了满足自己权利欲望的自私举动。
宝宝主动进食的行为有利于他们接受各种食物,呵斥、阻止和批评会增加宝宝对食物和进食的恐惧或反感。使用餐具自己进食,是锻炼精细协调动作,全面促进视觉及肩、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等多关节及肌肉发育的良好机会,也是藉此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因为大人的“担忧”而阻止,其实是剥夺了宝宝与世界交流、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同时还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宝宝以为自己“做错了”,慢慢形成自卑心理,也不利于培养对食物的兴趣。
健康食育小提示:
·
·
·
·
很多时候,不是宝宝想偏食,而是他们无辜地“被”偏食。真正的爱,是放手,是让宝宝以他们本应的方式自然成长。
本文原载于《漂亮宝宝》杂志,系作者原创,谢绝转载,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