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婴幼儿饮食教育 |
父母们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找“参照物”,这些参照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xx家的宝宝”:xx家的宝宝长多高了、xx家的宝宝都长了好几颗牙了、xx家的宝宝已经能够自己吃饭了......这些参照物成为了自己家宝宝最强大的敌人——扼制宝宝自由成长的敌人。
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多因素的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速度也是不可能有统一标尺的,要不为何有“推荐摄入量”、“平均值”这样的概念?诚然,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家的宝宝是卓越的、是要从起跑线上就开始闪耀光芒的,而这些美好期望的初衷也是同样美好的——为了让孩子成长顺利、少吃苦、多享福。可是,理想再美好,我们也要面对现实,毕竟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决定和操控的(比如环境污染),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宝宝跟大人自身一样,适应环境而生存呢?
大人的这些执着,很多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情绪,一种自己都不易察觉的情绪,并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流露出来:食品一定要有机的、宝宝必须要补充营养、我们要最好的奶粉......而这些情绪的流露,会从语言、语气、举动上被宝宝敏感的小神经察觉、强化、受“传染”,直至慢慢渗透到他们对世界和身边事物的看法中去,所以说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刻版。当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的时候,不知道执着的父母会否意识到:总是想改变,却最终也没能逃脱自己的命运模型?
所以呢,不要总跟别人进行比较,人类社会因为攀比带来的痛苦已经不计其数了,为什么要把这些来自大人权力欲望或自私心态的攀比转嫁到宝宝身上呢?一棵小苗,应当容许它以自己的姿态去成长去追逐阳光雨露,非要让黑枣树结出柿子来,除非拦腰斩断施以嫁接。疼吗?当然疼!还是原来的品种吗?当然不是!
所以,还给宝宝自由吧,无论喂养还是教育——更何况饮食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