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作家——曹旦升

(2013-11-28 19:48:54)
分类: 记事

    文学中最初的那片阳光是一树一树花开的少女时节。那时我不是个俊俏馨香的女生,但我是个对文学有着芬芳梦想小清新的女孩。那年与曹老师碰面过几次,他是写文字的,而我是看文字的。年少的自己对戴着眼镜写书的年长老兄有着偷偷地敬仰!匆匆又匆匆……
   那个原来成天捧着书本想成作家的小女生如今却成了饮食凡尘的追随着,所以一直仍然敬仰把文字当作事业的有心人。在这个诡异而刺激且互联网冲击的时代,像曹老师这样20年磨一剑写的书,应该是他一点一点心血奉献的产物。
   不知道,文字到底会不会苍白?多年前那个依在窗台前收集文学阳光的女生真的再也无法知晓曹老师这20年来为何还有这么蓬勃旺盛的文学生命?
   我喜欢美好的美好的回忆,人生的字典应该不会语辞词穷。因为多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转身过无数,依然依然对文字还是有我18岁那年像我脸颊的青春痘那样纯真青涩的无暇,怀念我长青春痘的那年!
   虽然曾经我们碰过面点过头,但人生过往车辆,人来人往,阡陌红尘,也许谁也影响不到谁,谁也不常记得谁是谁!但这个时代用文字活出精彩的人应该是最深沉宽厚的人,所以祝福曹老师!(2012年10月8日)

家乡的作家——曹旦升

   《芙蓉》杂志作为文学湘军的重要阵地,一直以严肃的姿态关注“湘军”的成长,培养有实力的作家,挖掘有力量的作品。
  曹旦升的长篇小说《白吟浪》,在《芙蓉》2008年第4期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置身《白吟浪》里来看一件事、观一个人、听一阵风、踏一波浪,那深藏于洞庭湖底的风物人情,尘世沧桑,一幕一幕地浮现眼前。许多年过去了,故事外的我们,早已丢失了不该丢失的,而故事里的他们,却依然紧握着洞庭人的坚韧、勤劳与快乐。

  作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洞庭人,对洞庭湖里的一舟一山、一鱼一虾,都有着由衷的敬爱与敬畏。在他的描绘中洞庭湖时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时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尘世的喧嚣,在静若处子的八百里洞庭里,你读到的是洞庭人不屈的生命气息。水,这一楚文化里重要的因子,主人公曾经的拥有在顷刻之间化为波涛汹涌。曾经的汗水、泪水、血水、最后消逝在湖水中。与其说是无情的湖水,倒不如说,八百里洞庭水所激荡的正是千百年来洞庭人的汗水、泪水、血水。水,即能缔造一切也能毁灭一切,这种带有命运轮回的悲情,是作家的一种彻悟,表现的是其对洞庭湖的敬畏与爱戴。人只是自然之子,个人更只是浩荡湖水中的一滴,敬畏自然其实也是敬畏自我,是自我的清醒与量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吟浪》的立足不只是传统乡土小说的回归记忆、片断思念、浪漫向往,而是生命反思,这使小说的艺术起点有了提升与抬高,不落入窠穴而具人性之光。
    为了及时跟进并完善该作品,《芙蓉》杂志特地联合湖南省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益阳市文联,于2008年12月12日在湖南作协会议室,举办了“曹旦升作品《白吟浪》讨论会”。希望借此机会掀起一股新的文学湘军潮,同时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为《白吟浪》的进一步提升搭桥铺路。
  讨论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了对《白吟浪》看法。有些从记录“壮阔而细腻的洞庭风貌”这个角度出发,认为“读《白吟浪》,感觉到洞庭湖的野草,杨花吐蕊的禾苗,她们的绽放,竟然羞涩而幸福的人类一般,作品饱含热情地描绘出了一部绚烂多姿的洞庭风物长卷”。有人从语言这个角度出发,认为“《白吟浪》的语言都有着散文的韵味、诗的意境,显示着一种古朴的清新、质拙的典雅。”也有人建议电影界人士应将这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尽早半搬上荧幕。
  读《白吟浪》,仿佛听一曲洞庭湖上出没风波之中,那苍劲悲壮,细腻悠扬的渔歌,让人唏嘘不已。《芙蓉》推出《白吟浪》,可谓填补了文学界阐释“洞庭儿女”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空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冬的心
后一篇:做饭感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