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佛授记

标签:
弥勒信仰燃灯佛授记三世佛 |
分类: 古迹石刻 |
石刻迷_新浪博客

燃灯佛授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一天,他见城里的民众正在洒扫街道,准备迎接燃灯佛的到来。于是他也十分喜悦,向一名青衣婢女购买了一支稀有的五茎莲华供养燃灯佛。燃灯佛非常高兴,给他授记,预言他将来必定成佛,成佛后名为释迦牟尼佛。



若将之前这块迦必试出土的造像(法国集美博物馆藏)和艾娜克出土造像的对比,艾娜克的浮雕台座上,只不过是将弥勒换成了佛钵,但是其表达的基本宗教意涵是一样的——佛钵本来就是弥勒成道的传法信物。可见弥勒信仰在当时的大犍陀罗地区是一种广泛的观念。

“燃灯佛授记”,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出土的数量多,却在印度本土很少见到。可以推测的是,燃灯佛授记思想,应该是佛教在犍陀罗地区重塑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中土佛教的根源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与现在的印度没什么关系。
这篇将简述弥勒信仰的传承历史。

燃灯佛授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有一世是虔诚敬佛的善慧童子。一天,他见城里的民众正在洒扫街道,准备迎接燃灯佛的到来。于是他也十分喜悦,向一名青衣婢女购买了一支稀有的五茎莲华供养燃灯佛。燃灯佛非常高兴,给他授记,预言他将来必定成佛,成佛后名为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前生为儒童(或摩纳仙人、善慧童子)时,值遇燃灯佛游化,遂买莲花供养燃灯佛,又布发于泥土上,让佛踏之而过。燃灯佛于是对其授记,预言他将来成为释迦佛。
这一典故在佛教中非常著名,也是佛教艺术常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包括雕塑、绘画等。

为什么成佛需要授记呢?
其实所谓的“授记”,本质上是一个相互印证的过程,即把自己证悟的内容与老师(先开悟的人)相互印证,等得到师生双方确认之后,才能悟后起修,真正的步入大乘法当中,继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佛。
当年六祖慧能大师,偶闻《金刚经》而悟道,之后又去黄梅山找弘忍大师开示,就是这个原因。
燃灯佛,又名提洹竭,提和竭罗,瑞应经译曰锭光,智度论译曰然灯。锭为灯之足,释迦如来因行中第二阿僧祇劫满时逢此佛出世,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或称为锭光佛。。

在犍陀罗的艾娜克出土的这块 “燃灯佛授记
”浮雕,采用犍陀罗艺术中常见的一图多景的手法描述了上述故事。浮雕中包括布发掩泥的儒童(将来的释迦牟尼)、手持莲花的儒童、升入虚空礼拜的儒童,分别表现三个情节。燃灯佛形象高大,结无畏印,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在其头顶,是停在空中而不坠落的莲花。如果仅仅从这些画面细节看,似乎这块浮雕跟其他犍陀罗出土的
“燃灯佛授记
”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我们把浮雕基座的内容也纳入到图景中,就会发现,这是一块之前从未发现的类型——在浮雕基座上,出现了四人手持莲花礼敬佛钵(Ptra)的景象。佛钵位于中央,两边分别站立着两人,一僧一俗,相互对应。可以说,将佛钵信仰和燃灯佛授记连在一起,这是唯一的图像实物证据。
这一艺术主题,在印度本土很少见到。主要就出土于今天的贾拉拉巴德和迦毕试地区。可以推测的是,燃灯佛授记思想,应该是佛教在犍陀罗地区重塑的一个结果。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可能从未到过犍陀罗,但是佛教文献记载,燃灯佛为释迦牟尼的前世—儒童—授记,发生的地点,就在艾娜克以东不远的贾拉拉巴德。
从根本上说,释迦牟尼佛为未来的弥勒佛授记,跟过去佛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其宗教逻辑是一样的。而佛钵作为传法(所谓
“衣钵传人 ”最早就是从佛陀开始的)的信物出现在浮雕中,是再合适不过了。
完整地看,浮雕主体部分,是过去佛给现在佛释迦牟尼授记;背面的彩绘,是释迦牟尼修行得道后的初次说法;基座部分,是释迦牟尼佛传法给未来佛弥勒的信物。整个的意涵,就是在表达
“传法 ”的主题:燃灯佛授记→释迦牟尼初次讲法→传给弥勒的佛钵。

若将之前这块迦必试出土的造像(法国集美博物馆藏)和艾娜克出土造像的对比,艾娜克的浮雕台座上,只不过是将弥勒换成了佛钵,但是其表达的基本宗教意涵是一样的——佛钵本来就是弥勒成道的传法信物。可见弥勒信仰在当时的大犍陀罗地区是一种广泛的观念。
佛立像,基座上是佛钵(弥勒成道的传法信物)

“燃灯佛授记”,是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出土的数量多,却在印度本土很少见到。可以推测的是,燃灯佛授记思想,应该是佛教在犍陀罗地区重塑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中土佛教的根源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与现在的印度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