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的传说
标签:
弥勒弥勒信仰杂谈 |
分类: 古迹石刻 |
石刻迷_新浪博客

弥勒菩萨站像,蓝色片岩,犍陀罗地区,3世纪
弥勒一词源于梵文“Maitreya”或“Maitr”,原意为“慈爱”。弥勒也因此被称为“慈氏菩萨”。
在佛教世界中,弥勒有着典型的二重身份:一方面他做为我们婆娑世界的“未来佛”将在几亿年后降生并护佑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他做为兜率天宫的主宰,是现世的菩萨。佛经中多次提到释迦牟尼曾升至天宫为弥勒菩萨讲法。

关于弥勒信仰的起源时间,《大史》中记载,第一位统一斯里兰卡全岛的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hagma)在临终之前发宏愿祈生兜率面见弥勒,而杜多伽摩尼在位的时间确定是公元前161-前137,因此弥勒信仰的出现应该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中国晋代佛僧法显西行求经,进入北印度的第一个国家是陀历国。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尊木刻弥勒像:
“度岭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国名陀历(故址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印度河北岸达地斯坦之达丽尔)。亦有众僧,皆小乘学。其国昔有罗汉,以神足力,将一巧匠上兜术天,观弥勒菩萨长短、色貌,还下,刻木作像。前后三上观,然后乃成。像长八丈,足趺八尺,斋日常有光明,诸国王竞兴供养。今故现在于此。”(法显传P22)
这段记载反应了当地民间对弥勒的信仰,其中所饱含的信仰内容体现为:1、弥勒在兜率天宫;2、世间的人可以借助某种神力前往兜率天宫,面见弥勒;3、弥勒的相貌是身高八丈,脚长八尺;4、弥勒像的制作开始于佛灭三百年之间;5、弥勒像具有神异威力,如可以放光;6、这里的弥勒像因为具有神异,而享有很高威望,连附近的几个国王都竞相供养,可见其影响之广与地位之高;7、这尊弥勒像制成后,佛教开始越过印度河向印度之外的地区尤其是中国传播;8、弥勒菩萨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主持佛法的圣者;9、弥勒信仰是当地小乘佛教的主要信仰之一。
净瓶是出现在弥勒身上最早的特征性标志物,在犍陀罗雕塑作品中就已广泛存在。
水是生命之源,它是“不死”、“丰饶”以及“智慧”的象征。随身携带的盛水净瓶是古代梵行修行者的常见之物,而受梵天信仰影响的弥勒继承了这种装饰物是非常自然的图像沿革。
有人把它解读为来自于婆罗门行者及梵天手中的净水瓶,它的梵文应是kamaalu。也有专家提出新的见解,认为弥勒手中的圆形容器不是净水瓶,而应是香油壶,它是源自希腊的弥赛亚信仰,他认为这是弥勒作为“受膏者”的象征。
弥勒菩萨坐像,10世纪,比哈尔邦伽耶出土,印度巴特那博物馆藏
头戴宝冠且宝冠正前方饰有佛塔的弥勒图像最早出现在笈多王朝时期(约公元320-公元600),到了8-9世纪这种顶饰佛塔的特征已经成为辨识弥勒的最重要标志。而这一特征在犍陀罗造像中却从未出现。显然这是佛教密教化的产物。对于这种弥勒图像中装饰佛塔的意义,唐代一行法师(公元683年-公元727年)在其《大日经义释》中写道:“慈氏菩萨…..印如窣覩波形者,以持一切如来法身故,犹如观音持佛身也。”
因此,弥勒“顶饰佛塔”,与观音菩萨的“冠中化佛”意义相同,此处的佛塔其实就是释迦佛以及佛法的具象化现。
弥勒菩萨坐像壁画,11世纪,
高约70cm,扎塘寺大殿一楼西壁北端下部
弥勒佛,大英博物馆藏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民间开始出现一种大肚和尚的崇奉,甚至寺院中也开始供奉这种袒胸露乳、大腹便便、满脸堆笑、慈祥和蔼的塑像。这就是被称为转世弥勒的布袋和尚,他的原型是明州(今宁波)的契此和尚。他本为奉化人,又号长汀子。他以乐善好施以及常常口出一些让世人摸不着头脑的偈语而著称,被后来历代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由于布袋和尚的形相慈祥而亲民,从五代以降他的塑像逐渐取代了汉传佛寺中的传统弥勒菩萨造像,以至于后来大家只知“大肚弥勒”而渐渐忘却了弥勒菩萨的端庄造型。
铁铸弥勒佛,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藏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他示寂于奉化岳林寺,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因这首禅偈,他被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密特拉屠牛雕像
这座雕像表现了密特拉神正在刺穿一头公牛的喉咙,一只狗和一条蛇舔舐着公牛流淌的血液,蝎子钳着睾丸。
密特拉屠牛雕塑或者壁画,是罗马帝国密特拉教的标志。就像基督教堂必有十字架、佛寺必有佛像一样,密特拉屠牛也无一例外地被放置在密特拉教的圣所——太阳洞中,接受教徒的朝拜。

密特拉信仰的传播已经有很多人研究了。国内最有名的,季羡林在对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研究中详细阐述了其传播过程。即密特拉崇拜(Mithraism)曾广泛存在于新月沃地,核心是认为未来将有救世主到来,拯救黎民苍生。这一信仰在西方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采纳,成为了弥赛亚信仰;在东方,波斯的Mithra信仰与西方的这种信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波斯祆教三大神之一(其他两位是阿胡拉马自达和阿纳西塔女神)。在贵霜帝国时期,密特拉信仰传入印度,与其原有的未来佛概念融合起来,成为了新的弥勒信仰(Maitreya),并在后来传入中国。“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季羡林文集》1998年版第51-53页。
当代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吐火罗语、梵语、巴利语专家季羡林与学者钱文忠,进一步表示:基督教的救世主弥赛亚(Messiah)与佛家的弥勒(Maitreya)是同一个人。
密特拉屠牛,大英博物馆藏
资料源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