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崂山明霞洞斗姆宫明霞洞至界 |
分类: 古迹石刻 |
明霞洞,又名斗姆宫,原为上清宫的别院。
始建年代,一说是金大定二年(1162年),另一说是元代。可能与不同部位的建筑有关。
明代,斗姆宫更名为明霞洞。明清时期,还曾僧道交替主持,洞内既供玉皇,又祀观音。
上图是明霞洞现在的状况,以前洞口上方的巨石位置较高,洞内高约3米,深约10米。洞额上有丘处机的题字“明霞洞”三字。
明隆庆年间,金山派祖师孙玄清(紫阳)重修明霞洞道观,于洞中修建“三清殿”一座。但没过几年,因地质原因洞上巨石坍塌,洞体大半陷入地下。
”窑“可能是指北边的”白石头窑“。现在那里有一处摩崖石刻
”双鹤展翅图“,名字改为”天泉“。
玉皇殿的后面有龙王殿、斗姆宫。这里有崂山三大名泉之一”玉液泉“,(其他两泉是华楼宫的“金液泉”、西莲寺的“银液泉”)如照片所示,玉液泉现在被石块封住了。
旁边的龙王殿是一个非常袖珍的小殿,但里面有个大秘密。
据绿水青山老师等人考证,这种路碑不是德占时期德国人设立的。这是当年青岛市政府为提高崂山景观在国内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了国内外游客在山中游览方便而设立的路标。具体设立的时间是在1932年~1936年期间。
“TO MING HSIA TUNG"
(往明霞洞),据介绍,路碑上用来给汉字注音的这种拼音是“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曾经促进我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1955年废止。德国人在1897年~1914年占领青岛期间“拉丁化新文字”还没有诞生,显而易见,崂山深处的路碑不是德国人所为。
"TO SHANG TSING KUNG"
(往上清宫),其实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威妥玛拉丁拼音,也有人说不是,是邮政拼音。

前一篇:崂山上清宫及周边古迹石刻
后一篇:道观中的斗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