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华严寺塔院塔林
标签:
青岛古塔崂山华严寺塔院崂山佛教 |
分类: 佛庙道观 |

华严寺位于崂山东麓那罗延山半腰,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落成。始名“华严庵”,又名“华严禅院”,1931年改称“华严寺”。
华严寺前路西有一塔院,为历代主持的藏骨处,其中七级砖塔为第一代主持慈沾墓塔,旁边两座石塔为主持善观、善和的藏骨处。相传善和即农民抗清首领于七。寺院周围岩壁上镌有“烟岚高旷”、“观澜”、“壮游”、“华峰福地”等多处摩崖石刻。

慈沾老和尚灵骨塔,共七级八面,在第四级塔身八面砖雕有梵文咒语,经确认为梵文六字大明咒。塔身第六级有四个佛龛,佛龛中原来可能供有佛像。
左边石塔为第二任主持“善和”的墓塔。传说中,善和就是抗清起义失败后,隐至华严寺的于七。

“上人生平不为苟得,不募缘,不畜幼童,扬善掩恶,言必信。以非礼来者,若罔闻见然。居墨三十余年,未见有忌色嗔语。年八十四,端坐化去。”
“慈沾,初一乡人耳,无大智识,而竭一诚以相向,耳目心思皆效灵焉”
《青岛佛教研究》:“墓塔本身没有铭文,乾隆十二年(1747)立一石碑于塔前,上镌铭文‘那罗延窟开山第一代上慈下沾海公之塔’,后又建一厅享堂把碑围于室内。该石碑在动乱中被砸毁。
“大同”为西教用语,非佛门用词,中原佛教置放僧众灵骨之塔,均称“普同塔”。
《青岛佛教研究》载:“华严寺塔院西邻墓地有普同塔即合葬塔,共七级,藏骨部分为地下八角形窟穴,窟壁筑有安放骨灰的龛洞五十七个…”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原“山东海洋学院”红卫兵造反派,在普同塔塔身挖洞,填埋炸药将其炸毁。
同时在慈沾塔西南角也挖洞装填炸药,引爆后,塔身纹丝不动,红卫兵瞠目错愕,村民皆尊此塔为护佑乡里、镇山宝塔,遂怒而驱逐之,故慈沾的墓塔方得保全(据雕龙嘴村村主任于光良口述)。

大方
此碑暂存七间房道旁
据【清咸丰元年大方禅士碑】、《青岛佛教研究》记载:比丘尼广住(1767年--1836年),字大方,清代胶州王氏女。幼时多病,舍身灵应庵为尼。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入崂山,初居摩日岭前镇武殿,后徙日气石,周围人迹断绝。师独居洞中,了无恐怖。冬夏一衲,日唯正襟危坐而已。…阎道人空虚者,往来为之护法。居十八年,预示寂期。道光乙未三月十五日戌时,合十趺坐而化。
张锡福赞大方比尼禅师曰:
海山苍苍,宇宙茫茫,
一片真如,无显无藏。
倏尔厌世,舍引皮囊,
来也何自,去也何乡。
广住不住,是名大方,
大方大方,山高水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