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崂山太清宫三清殿门外西侧横卧一残碑,字迹朝下,我们一行数人合力将其翻转,并加以辨认和拓印,知其为《重修劳山胜水顶太清宫三清殿碑记》,刊载了明代太清宫内佛道之争以后有赵子者募修三清殿之事,虽是残碑,但碑文尚全。


此碑在黄肇颚的《崂山续志》中载为《重修胜水顶太清殿碑记》,周至元《崂山志》载为《明天启二年重修太清宫碑》,周宗颐《崂山太清宫志》则载为《重修太清宫三清殿碑记》,均有误,碑文亦谬误甚多,今对照拓片,将其订正如下:
重修劳山胜水顶太清宫三清殿碑记
匹夫而志行不移,片语而金石可贯,从古志之。然求其与此符合,如今日黄冠赵子者,实未见其人也。赵子师双修贾君,世住二劳之胜水顶。予犹忆三清殿前有古柏四,株枝扶踈,挺秀可爱,今惜无存矣。忆昔山场为憨僧所侵,改道宫为海印寺,一时人心愤懑,众口腾沸。诸道众抗疏申理,得御旨,复改为道宫。僧昔所筑者,悉为瓦砾,成丘墟矣。意,孰谓神不可信哉?然古迹虽复,而殿宇掬为荒蓁,使修举无人,犹不复也。比时赵子奋臂矢志重修,首诣吾莱募化。余难之曰:“修建自非细事,鸠工僝材,所费不赀,曷能以子身而克济?不敢为子信也。”赵子愈奋,不敢易心,遂亲航海,得大木,艰苦倍常。今殿已落成,而远来乞文于予,予不获辞。嗟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山不增而高也,而山之陵谷亦如旧也。水不濬而深也,而水之环潆如新也。殿成而神灵即妥也,工竣而初心不负也。此一异也,神悦而人心安,事成而言行副。贤哉!赵子!可称不朽矣,是为记。时......(以下残)
至于碑文撰写者,黄肇颚《崂山续志》中碑文后仅有:
天启二年赐进士出身云南道监察御史昌阳左之宜撰。
周至元《崂山志》也仅仅提到:
昌阳进士左之宜撰文。
而周宗颐的《崂山太清宫志》里则较为详细:
赐进士第云南道监察御史昌阳左之宜沐手谨撰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墨邑黄嘉善篆额
按察司经历黄继善
赐进士第辽东监运道右参政昌阳高出
赐进士第两淮运副同知宋肇祥
赐进士第淮扬海防道参政宋继澄
赐进士第刑部河南司郎中昌阳左之龙
吏科都给事中掖邑张孔教
即墨县知事文林郎关中张继孟
大明天启二年岁次壬戌仲春吉日仝立
1、赵子:太清宫道士赵复会,于天启二年(1622年)重修太清宫,确定了三官、三清、三皇各殿为三院的格局。
2、左之宜(1548~1630):莱阳人,字用善,号海楼,明万历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历任镇江府推官、南京兵部员外郎、云南道监察御史。为官刚正不阿,直声著名于朝,被称为当世的“魏征”。皇帝谕旨称其“器资沉厚,才具茂闳”。虽政绩卓著、才华出众,却屡遭小人中伤构陷,仕途数起数落,中年即辞官回乡,不再复出。敕封文林郎,祀乡贤,有坊。
3、黄嘉善(1549~1624),字惟尚,号梓山,即墨人。1576年(明万历四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历任河南叶县知县,南直隶苏州府同知,山西平阳府府丞,山西大同府知府,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卫兵备,陕西布政司参政,宁夏巡抚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加
太子太保,褒赠“四世一品”。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引疾归即墨。1624年(明天启四年)病逝,熹宗辍朝一日致哀,诰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著有《抚夏奏议》、《总督奏议》、《大司马奏议》、《见山楼诗草》。
4、黄继善:即墨人,字惟成,号梧山,监生,生卒年不详。
5、高出:(1574—1655)
字孩之,海阳县徽村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历任曲周、卢氏两县矧县及户部主事、郎中、江南布政使司参议、山西按察使、按察副使、辽东监军道等职。一生不畏权贵,廉洁奉公。常微服出访,目睹贫富悬殊,慨然赋诗:“公余信步察民情,朱门筚户景不同,公孙陶陶居楼阁;农子茕茕栖窑洞”。曾试行改革租佃制,民受其益,敬献“德泽蓬门”颂匾。后遭权阉以“收买民心,图谋不轨”之词诬陷,受命率军镇守辽阳。因军事失利,下狱12载,死于监牢。在狱中著《镜山庵全集》。
6、宋肇祥:明代进士录未能找到,疑为宋兆祥。宋兆祥(1555~1632),字伯兴,号翀寰,莱阳人。万历乙酉(1585)举人,历官任陕西宁州知州、河南开封府通判、汝宁府同知,累封朝列大夫、进朝请大夫。为人诚笃,清操自持,一生教育不辍,桃李满天下。其祖孙三代文脉相传,有“一门四进士”“一门四举人”之称,成为著名的莱阳世家。
7、宋继澄:此处疑为宋继澄之兄宋继登。宋继登(1579—1642),字先之,号道岸,一号雀岚,莱阳人,万历28年庚子(1600年)举人,万历32年甲辰(1604)进士。历任直隶定兴县知县、户部郎中,督永平储粮道,浙江布政使司参政、陕西右参议等职,官至南京鸿胪寺正卿,例赠资政大夫,天启五年归乡。工书法,主要作品《松荫堂诗集》。宋继澄(1594~1676)莱阳人,宋兆祥之子,字澄岚,号渌溪,又号万柳居士,晚年自称海上病叟。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善古文词,文名满海内,与其子宋琏皆为“复社”中坚人物,并以莱阳为中心组织了海滨复社。为黄嘉善之孙婿,明亡后,隐居不仕,设教于即墨,居黄宗昌在崂山修筑的玉蕊楼多年,与即墨之黄姓、蓝姓诸望族之文人结诗社,朝夕吟咏,曾与顾炎武一起为黄宗昌的《崂山志》作序。清康熙五年(1666年)受即墨“黄培文字狱”的株连,幸免于难。著有《四书正义》、《诗经正义》、《万柳文集》、《丙戌集》十六卷等。
8、左之龙:(1550—1623),字用化,号云楼,为左之宜堂弟,左懋第之父。万历己卯(1579年)举人。历官直隶良乡、房山县知县,陕西延安府同知,南京刑部郎中,72岁时婉拒升迁北平太守,以四品衔致仕。居官二十多年,忠贞直节,恪守不替,常以憨直获罪,也因此赢得百姓的爱戴,时人以“海瑞”称之。诰授奉政大夫,貤封光禄大夫,祀乡贤祠,有坊。
9、张孔教(1567年-1638年),字卓吾,莱州府掖县人。万历25年(1597)中举,万历29年(1601)进士,会试第164名,廷试三甲第71名。大理寺观政,授行人,万历34年(1606年)任贵州主考,万历36年(1608年)升礼科给事中,8月考选为给事中,万历38年为吏科给事中,丁忧去职。万历44年(1616年)署任吏科,万历46年(1618年)福建主考,天启二年(1622年)4月升吏科给都事中,7月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本年致仕。
10、张继孟,字伯功,扶风人,万历47年(1619)进士,授即墨知县,迁南京湖广道御史,改巡江御史。上言筹辽六事,被视为东林党人。因反对建魏忠贤生祠,罢官归乡。崇祯初年,起任山东道御史,后为广西知府,平定作乱已久的土酋普名声,擢升浙江盐运使,又得罪宦官崔璘,贬谪保宁府(今四川阆中)知府,后晋升川西副使。崇祯17年(1644)8月,张献忠攻成都,张继孟辅佐龙文光守城,城破不屈死。
参考文献
- 黄宗昌《崂山志》黄河出版社
- 黄肇颚《崂山续志》即墨市史志办公室
- 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出版社
- 周宗颐《崂山太清宫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任颖卮《崂山道教史》中央编译出版社
- 苑秀丽、刘怀荣《崂山道教与《崂山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游览崂山闻人志》方志出版社
- 《明清即墨黄氏诗钞》即墨市谱牒研究丛书编委会
- 《即墨古城望族文化丛书~即墨黄氏》中国文史出版社
- 《明朝进士名录》
- 《莱阳历史人物》黄海数字出版社
- 《莱阳县志》
该博文全文转自公众号“叩璃堂”,作者为传拓师李继伟先生(图中拓印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