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崂山石刻华严寺 |
分类: 古迹石刻 |


砥柱石题刻:“山海奇观” 循崂山东部滨海公路至返岭后村,路西有一圆丘形巨石,名砥柱石。因此石是返岭后村与华严寺庙产分界的标志,故又名志石,附近还有一个20余户的志石村。
砥柱石高近10米,正面镌“山海奇观”四个大字,每个字2米见方,在古代崂山的诸多刻石中,为字体最大者。题刻苍劲有力,一看便知是书法中的上品。书写者是清朝乾隆年间的重臣,曾三度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山东巡抚的所题写。
惠龄是清代蒙古正白旗人,乾隆时历任工部和户部侍郎、湖北和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还曾会同福康安远征廓尔喀及西藏,因有功作为十五功臣之一绘像于紫光阁。相当于如今的省部级干部,政治局委员,享受副总理待遇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惠龄因阅兵海上而游览崂山,曾在返岭村的那罗延山下路旁的巨石上题刻“山海奇观”四个大字,这是古代崂山最大的刻石。
清末翰林、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劳山游记》载有:“出寺里许,折而北,石壁多摩崖,大书有山海奇观四字,字大逾丈,最为雄伟,乾隆巡抚惠龄所书,僧言,竟以此被劾去职,可谓风流罪过也。”

砥柱石上,惠龄到崂山游览砥柱石的题记,全文为:“余夙闻崂山之胜,兹阅兵海上,裹粮往登,将至华严庵,见路旁一巨石,延袤七丈余,高亦五丈,询之土人称为砥柱石,余徘徊其下,仰视层峦之岝崇,俯瞰大海之浩翰,烟云变灭,倏忽万状,真平生之奇观也。因题此镌诸石,兼志其繇,俾后之登是山者知余屐齿所到焉。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春三月,惠龄书并跋。”
这大概也是“砥柱石”名字最早的文字记录了。其中“繇”,音、意同“由”。"岝",意为高高的大山。

【鱼鼓石】从华严寺涧底西上,夹涧峦峰苍翠,袭人眉宇,泉韵松声,不绝入耳。约半公里处,路旁有一巨石,上面有一小洞,直径20厘米,深80厘米,用手拍击洞口,琅琅作响,酷似道士所用的敲击乐器渔鼓之声,但因此石斜卧如鱼形,故取其形与音二者之特征,名之为鱼鼓石。清平度举人王菘翰题刻“云穴”二字于其上。

华严寺北边有个小山,经寂光洞上行可达。山顶的巨石就是望海楼,又名望海石,海拔260米,其实是一块十多米高的巨石,顶平如台,东面的石壁上镌刻有“大观”二字,字径110厘米,是“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孟夏,知即墨县事仁和沈则文题”。登临此处,可观大海,听山涧松涛,明旷无阻。常有缕缕白云自山石间、松树中吐出或飘动,遇有云雾,山海若有若无,自我感受仙人知遇。

诗刻《世途多险》
世途多险巇,雨云翻手移。
王谢堂前燕,转眼背人飞。
伟哉田将军,得士乃如斯。
一人不可恨,五百何嵚嵜。
同日刎颈死,烈声千古垂。
忆昔昌黎老,感君意气奇。
再拜墓门前,慷慨复陈词。
我来劳峰上,吊古深长思。
嗟哉今世稀,旷代有余悲。
此诗描写了作者眺望田横岛,怀古幽思,感慨于田横和五百士的忠义之事。(昌黎老:指唐代文学家韩愈)
(题刻内容由青岛叩璃堂传拓师李继伟先生提供)

诗刻《僮男三百》
僮男三百事荒芜,
太息赢秦岁月徂。
未火遗书应共见,
当年携得此间无。
此诗写的是徐福东渡的事,带走的不仅是僮男女,也带走很多典籍资料,这些资料在日本留存下来,但国内却在焚书坑儒中被永久毁灭无存,且日本严令不得将其回传中国。宋欧阳修《日本刀诗》中有诗云:“……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即指此事。
(福岛,即徐福岛,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徐福到东海去寻找的叁神山,即今日本。二是指崂山登瀛村离海岸不远处的大福岛、小福岛,也就是大小徐福岛的省称。《即墨县志》中也说:“徐福岛,县东南五十里,相传徐福求仙住此,故名。”登瀛曾名登窑,1934年,依据徐福由此登海去瀛洲的传说,定名为登瀛。村前的海口名登瀛湾。)
(题刻内容及介绍由青岛叩璃堂传拓师李继伟先生提供)
刘锡信,字桐村,清代通州人。少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喜好读书。青年时代博览群书,深通历史,谙熟传记,尤其善于根据历史文献、传世或出土文物等去考核证实历史社会和自然现象,学问颇高深。有清代“北方才子”刘锡信之美誉。
乾隆三十年(1765),他参加通州贡院乡试,考中举人。后多次人京参加会试,但都未考中贡士。年纪渐大,放弃科考,谋务实际,便以举子身份到山东省即墨任知县,清廉公正,政绩突出,声誉较高。不久,吏部便引用先前绩优提前拔用成例,升任户部湖广司员外郎,主管湖广省有关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辅助郎中办理相关业务。
刘锡信卒年69岁,死后他所写文章不管是遗下一鳞半爪,都应予以珍藏。

【那罗延窟】 那罗延窟在距华严寺西1.5公里处,是花岗岩崩塌洞,宽约8米,高30米,深36米,四壁削立,底石光平,顶有圆孔,天光射入。窟门北向,踏梯石始可上,窟内南壁上有薄石架出约丈许,好像阁的复板,相传很久远的年代,有个西方哲人在窟中说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窟”。据记载,达观禅师和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都曾在此坐禅,此即崂山十二景的“那罗佛窟”。那罗延是梵语坚固的音译。清代文人蓝立世诗云:“华严之西那罗窟,穿衣怪石竟鸆鹕。游人晓起理轻策,云梯直上蹑鹏鹘。”

题刻:“听涛”
黄叶村(1911—1987),原名厚甫、又名黄叶邨(邨cn同“村”)、别号后父、竹痴,安徽芜湖人。黄叶村先生一生历尽坎坷,但深深迷恋中国书画艺术,研习不缀。年轻时师从山水名家汪采白之父汪福熙门下,汪家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碑帖甚丰,黄叶村得以饱览群珠,尤其是新安画派诸大家的真迹和徽州钟灵毓秀的青山碧水、奇峰峻岭相互映照,使黄叶村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奠定了其艺术发展的基调。黄叶村书画金石均有精深的造诣,水墨、青绿并能,工笔写意兼擅,其山水和墨竹功力为近现代所仅见,且兼工花鸟,能诗善书,修养全面,生前被誉为“江南一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