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延庆古迹石刻佛像 |
分类: 古迹石刻 |


六郎影(说是杨六郎,其实是佛像)。时代:元朝末期

元代关沟地处大都通往上都的必要通道,为祈求出入平安,古人会在险要处开凿摩崖造像或供奉石雕造像。
另有一说,相传在这个岩坎下临溪谷是关沟最险要的地段,传说中的“五鬼头”(五桂头)经常作祟,于是雕刻此佛像作为镇物,保佑来往行人平安。

八达岭镇弹琴峡隧道东侧。五郎像下面,此处已新增铁制护棚,以保护石刻。左侧是去上面的楼梯,
从弹琴峡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见崖壁陡峭,向东不远,石崖题刻有“弹琴峡、五贵头”六个大字,这里原是关沟著名景观:“弹琴峡”。古时,这儿峰回路转,山清水秀,两山相峙,石壁相对,清溪中流。溪水从缓坡泻下,淌流在石罅之间,淙淙有声,两岸的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弹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元朝诗人陈孚到此,曾写诗“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清代诗人魏源描写这一胜景是:“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

依山而建的关帝庙,刚刚修葺过。
关帝庙和观音阁:坐落在弹琴峡谷的石壁上,距地面5米。庙门为天然石洞,上下两座庙各一间,上为关帝庙,下为观音阁。这里原来只有关帝庙,清同治二年(1863)黄大元中武状元,第二年重修关帝庙,创建观音阁。

上面是关帝庙、观音阁遗址。

关帝庙遗址洞现状

借用北京活力金鸡老师的老照片一张。

老照片,谢谢活力金鸡老师!

“弥勒听音”:弹琴峡隧道北口石阶下有一个小龛洞,窄小的石券门镌刻着“弥勒尊佛”,弥勒石像刻工组粗犷,高1.45米,宽1.35米,石像成于元代,距今700多年。原有无梁殿,于1900年八国联军被侵略者付之一炬。1986年修建八达岭高速公路时,石佛得以重见天日,依旧以满面的笑容,谛听高山流水“弹”出的琴声。

“弥勒听音”处斜对面有一水池,名“金鱼池”,也有故事。

金鱼池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丁香谷景区内的摩崖造像。“三世佛”,元末。刚加的遮棚。

三世佛

这牌子上介绍的是下面另一组摩崖石刻。表面长青苔了,有的模糊不清。

这是另一组摩崖石刻,两组石刻相距约40米。

中间的佛像,禅定印、吉祥坐。左侧是龙女献宝珠,右侧为善才童子。所以有人误以为中间的是观音菩萨,经北京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为阿弥陀佛,元末明初所造。主要原因是元人不懂,错误搭配所致。

在延庆边缘一居民小区内(张家口市怀来县古崖居西侧奥伦达部落),有块佛像石,三面刻有多尊坐佛。

佛峪口水库处的摩崖造像,坐落在北京市延庆县佛峪口水库下的河道内。

这是以前的形式,现在已建上方形凉亭加以遮盖。

中间较大的一尊石像。据查证,石像为四臂观音,即系众多观音化身形像之一,亦为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本尊身应颜洁白如月,头戴五佛冠,发黑色结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宝珠,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莲花与耳际齐,面貌寂静含笑。以菩萨慧眼凝视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全身花蔓庄严,双跏趺坐於莲花月轮上,身发极大五彩光,明朗照耀。

周边其他的石像,也不是佛菩萨,像是各级官员。



延庆博物馆珍藏的明代毗卢遮那佛像。这尊佛像铸工精良,该造像头为螺发高肉髻,头戴五叶宝冠,又叫做五佛冠。佛像的面部,广额丰颊,面如满月,额上眉间饰白毫,下颌方圆带弯月,象征天地间唯有我佛独尊;凤目高鼻,双唇宽厚,着重突出了明代造像的特点;项饰三道,头冠两侧的缯带,分垂于两肩,缯带上的花纹装饰均为手工錾刻,花纹表现有“宝相花”、“西番莲”、“荷花”等,都与佛教内容息息相关;佛像两耳肥大,耳垂如轮,饰耳珰;上身穿双领下垂衣,裸胸,胸前饰"卐"符号,意为万法归宗;下系长裙。手结智拳印,象征着毗卢遮那高贵、无上的本尊,同时也代表佛界、最高神明的至高地位;双脚盘曲,结跏趺坐于仰莲上,脚心内各饰法轮,象征佛法永不停息,滚滚向前……

特别少见的是,四眼神。取自延庆地区寺庙壁画。

佛岩寺俗称石佛洞,始建于唐朝古洞穴,寺院是佛门高僧大德隐遁静心清修的地方,是古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佛岩寺山上,弘一法师(李叔同)石刻留字。

北京野生动物园里的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