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主教堂外拍

标签:
青岛天主教堂 |
分类: 其他 |

青岛天主教堂本名天主教青岛教区浙江路圣弥厄尔教堂。(又称:圣弥爱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拟建教堂应高百米,适逢一战爆发,德国禁止本土资金外流,该教堂不得不修改图纸,即建成现在规模。教堂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塔身高56米,是建国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
大教堂坐落于青岛老城区浙江路的高坡上,始建于德国租借时期。1934年德国人维昌禄(Georg Weig)任青岛教区首任主教期间(1925-1941)新建了今天的这座大教堂。砖石双塔建筑,钟楼高55米,曾经长期是青岛最高的建筑物。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正门朝南。立面属于仿哥特式和罗曼式的折衷。教堂的两座钟楼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有4.5米高,1吨多重的大十字架,西塔上部悬挂一口大钟,东塔上部悬有三口小钟 ,四口钟的钟声是按震动频率比的声学原理巧妙设计的。大钟一响,小钟配合,便能奏出悦耳的旋律,声传数里之外。教堂内部采用古典圆拱屋顶,面积为1896平方米,主厅高18米,所有的大小窗户都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彩色玻璃图案拼成。教堂内墙柱和屋顶用黄、白色粉刷,花纹和线脚为金黄色,屋顶共装有7盏大型铜吊灯。原先教堂前门上方有一架管风琴,以亚洲最大闻名于世,文革时遭到破坏。 教堂的设计者是德国天主教圣言会修士阿尔弗雷德·弗莱波尔(Alfred Fräbel, SVD),由克雷曼(Theophorus Kleemann, SVD)修士从德国带来图纸。原计划由克雷曼负责施工监理,但是克雷曼于1931年9月突然去世,临时改为由毕娄哈(Arthur Bialucha)负责施工。由于资金不足,毕娄哈修改了图纸,将原图纸的巴洛克风格钟楼顶改为四棱锥形钟楼顶。
2006年5月2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整修一新的天主教堂作为青岛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不仅恢复了宗教活动,而且作为一座优秀的建筑文物对外开放。教堂每天都会开放,但开放时间均在弥撒时间后,每人收费10元。携带某些证件(例如学生证等)可半价。有一天,教堂钟楼扎了脚手架,据说是要锯掉十字架。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跑来看热闹。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看着几个人爬上架子,在蔚蓝天空中拉开了锯子。到晚上,传说从架子上摔下两人,当场死亡;又传,教堂中原存有一架中国仅有的大型管风琴,弹起来的话,全市都能听到那悠扬的声音,但就是这样一件稀有之宝却被红卫兵砸毁了。我曾跑去看热闹,没见死人,只见两个十字架躺在教堂的大门口,钟塔上面像被提光头了一样,两个塔尖直指青天。
动乱过去,宗教财产又得到恢复,钟楼上的十字架又重新制作安装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