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口天后宫

标签:
青岛寺庙青岛金口天后宫即墨天后宫 |
分类: 其他 |
金口天后宫是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它位于青岛即墨市东北端金口镇辖村金口村,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六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等庙会之时,十分热闹。
金口开埠于明朝天启年间,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已臻初盛,并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华景象,南北方的文化事业得到广泛交流,南北巨商大贾和善男信女们捐资建造了金口天后宫及金口马神庙、关帝庙、龙王庙、胡三太爷庙等古建筑群体。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宫内宽约12米,长约30米,高约10米。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共占地18.4亩。
行宫前院长约50米,宽约30米,院墙正中有高大山门,门外有影壁,院墙两边各有一便门。山门两边立有一对石狮,高约2.5米,昂首怒视,十分威风。石狮前面竖有两根高约15米的大旗杆,遥遥可观,犹如设在港口的一对导航航标。
金口天后宫自建成的200余年中,前后重修过5次,从尚存的残碑中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修的记载。1964年,即墨县政府拨款对宫顶及院墙进行维修。该宫自开山至“文革”前,共有25代僧人住持庙事。第25代住持僧人何延清解放后历任县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委,于1982年去世,享年89岁。
门匾为青岛著名书法家王梦凡所提。去的天后宫里的龙王殿也是王梦凡题匾。
一进院,正殿和两偏殿。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以前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宫内宽约12米,长约30米,高约10米。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占地18.4亩。
这座正殿就是行宫,是天后圣母升殿理事的地方 ,共 5间,以红漆圆柱撑梁,高大宽敞。正间北面是神台和神龛,里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后圣母坐像。此像四肢灵活,以便更衣,像前设有香案。宫门上方悬有“沧海慈云”的巨幅匾额,后面匾额是“长发其祥”。宫脊上用小瓦构成莲花图案,并镶嵌有“风调雨顺”4个大字。宫门前建有3米宽的3级阅台,台边围汉白玉石柱栏杆,据说是专供圣母在此检阅之用。行宫前檐西端挂一口大铜钟,钟上铸有“光绪十八年谷日韩同茂号庙捐敬献,无锡南门许和记造”,重343公斤。
山门两侧是钟鼓楼。
院中有大香炉一座。
正殿门匾“沧海慈云”。
殿内祀奉“天后圣母”。
左右护卫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壁画
正殿后侧
原有后门,上题 “长发其祥”。
左偏殿是“财神阁”,二层。
门匾是著名书法家张傑三所题,他时年95岁。
一层有两位武将守卫。
由小楼梯上楼。
楼上祀奉财神。以前阁内塑有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宫、姚少司五尊像。
后门,上题 “介尔景福”。
右偏殿是 “火神阁”。
火神阁门口有两块石碑。
去的著名书法家高小岩题匾。
一层也是两位武将守卫。
楼上祀奉火神回禄。以前阁的前上方有匾额“朝宗利赖”。
火神像旁边供奉“胡三太爷”。
后门,门匾“化成天下”。
二进院,大殿一座。以前叫寝宫,顾名思义,即天后圣母睡眠的地方 。宫中分寝室、梳妆室。主殿东西两边称“ 东海”、“西海”。寝宫有圣母卧像,四周用红漆木板护围,前门用玻璃镶成。梳妆室有两面大铜镜,高两米以上。寝室门前的匾额是“东海如来”。宫脊中央镌有莲花图案,并镶嵌有“国泰民安”4个大字。
现在殿内祀奉天后圣母等。
东侧有一雕花大床。
但床上的女仙不是天后,而是“想睡奶奶”。这个就不太理解了。
殿内还祀奉“顺天圣母”和“钱四娘”。顺天圣母又称陈夫人,临水夫人。是古代中国传说以及道教中救助妇女难产之神,在福建地区很受敬仰,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记载。她是福建省重要的传统民间信仰,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钱四娘,长乐人,家世无考。生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十二日,一说生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家资殷富,立志兴修水利,造福后人。治平元年(1064年),她16岁,携其家资,来莆田创筑溪陂。
因钱四娘有功德于百姓,宋朝廷敕封其为“夫人”,俗称钱夫人,又加封她为“妃”。三进院,大殿修建尚未完工。
殿内由四尊尚未就坐的金刚。
梁上有一神鹰,警惕地注视着殿内。
院东南角有一座凉亭。
墙外有一建筑,不知何用。
十年前去过,第二进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等佛像。现在也不知把佛祖请到哪里去了。
明代,即墨开了三个海港口岸,即青岛口、女姑口、金口,三座口岸均建有天后宫。金口天后宫位于即墨东北端黄海丁字湾畔的金口镇金口村,始建于1768年。金口天后宫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在山东沿海的几十个天后宫中属第一。
据现存的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载:“即邑金家口为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乃募我师广聚住持庙事。复念养赡无资,又买地六十二亩有零,分列四乡……”寥寥数语,将金口天后宫的建造年代、资金来源及庙田数目说得一清二楚。
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墨乡土志》载:“金家口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至民国初年,载重300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
金口开埠始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为出海打鱼的渔民安全以及个人的生财之道,往往求助于神灵保佑。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金口港海岸建造了一座佛爷殿,以期保佑航海安全及生意兴隆。从现存的佛爷殿规模看,只不过是三间比较简陋的瓦房而已,可见当时金口港还比较贫穷。
据记载,大院正南建有木制戏楼,坐南向北,高约10米,分前台、后台。前台上方的匾额是“钧天雅奏”,舞台出入门分别为“登风”、“遏云”。台后建有戏班寝室,可容70余人。盛时,庙中几乎天天唱戏。
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楼高约7米。捻军入即时,鼓楼曾被烧毁,后由于家屯村于永显重修。晨钟暮鼓,声韵悠荡。
九月九庙会。这是纪念天后圣母“升天成神”日。此日又是重阳节,秋高气爽,百谷进仓,赶会的人自然很多。天后宫的庙会还有一个规矩,因为天后圣母是位处女,所以逢会时不准唱“粉戏”,不许男女成对在一起看戏,不准“邪耍”入会,不准在会场设赌局,以避免对天后圣母的“亵渎”。
十九世纪末期,港口日渐淤浅,烟台、青岛先后开港,金口遂日形衰落。抗日战争后,港口已基本淤塞,工商业不断外迁,金口已凋敝不堪。土地改革后,小市民分得土地,金口逐渐成为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