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北九水观瀑亭

标签:
崂山石刻观瀑亭沈鸿烈 |
分类: 古迹石刻 |

崂山北九水观瀑亭位于潮音瀑西岩顶,建于1933年,六角六柱,高3.5米,底面积6平方米,通体由花岗岩构建而成。

西侧亭额镌“澄观”二字。亭内东侧嵌青色“观瀑亭”石匾,“民国二十二年”由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题,附有小字为:“鱼鳞口为崂山最大之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山亭,藉供休憩。沈鸿烈”。“沈鸿烈”三字被人涂抹。

沈鸿烈(1883-1969),湖北天门人。日本海军学校毕业。1928年6月,张学良兼任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为东北海军副司令。1931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抗战时期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后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等。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之前,崂山的行政区域分为两部分:以白沙河及上游内外北九水、崂顶为界,东部归青岛市管辖,西部属即墨县管辖。两地分治,不利于崂山的管理和建设。沈鸿烈报请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原属即墨的崂山西部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等地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整个崂山区域全部归青岛市辖治,为崂山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沈鸿烈主持修建了太清宫至刁龙嘴全长17.5公里的东海路,将崂东一带沿海名胜连接起来。后又修建了由大崂观经劈石口至王哥庄9公里的大庄路,登窑至流清河的登流路。1934年修建了由柳树台至北九水的柳北路,由王哥庄至太清宫的庄太路。特别是于1934年修建了从北九水至大崂观全长5.51公里的北大路,使“十里山水画卷”的北九水成为游览胜地。

亭子西侧入口处的两根石柱刻有一副楹联,是由时任青岛市工务局局长的邢契莘所题。文革以来,刻字曾用水泥封住,看不出原刻字的模样,可能是出于保护的原因。近几年,把水泥清除掉,才看清文字:楹联为:
“试循一水二水以至九水历尽白石清流始叹观止,
石亭内的石桌
观瀑亭对面的景观,直面潮音瀑。游人在亭中观瀑听潮,文人骚客题诗赞道:“九水九曲走潺缓,险峰对出一线天;更有佳景奇绝处,珠帘三叠落碧潭。”

鱼鳞峡,三面峭壁凌空,东南方一道瀑布从石壁裂处三折而下,跌入一潭碧水中,轰鸣震荡,名“潮音瀑”。潮音瀑又名“鱼鳞瀑”,位于九水画廊终端。以水声似潮、水形像鱼鳞而得名。瀑布旁陡壁上,镌刻着“潮音瀑”三个大字,为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叶恭绰手书。潮音瀑从悬崖峭壁之上分三折而泻;第一折落差约6米,第二折落差约5米,第三折落差约10米,织成一幅宽约5米的水帘,直泻崖下清潭。三折飞流方向有异,恰如空中飞卷长练。瀑下清潭直径约22米,深5米,形如缸,色靛蓝,清澈见底,名“靛缸湾”。

潮音瀑东侧有一亭,现在叫“仙坊”,其实是抗战纪念亭。1945年为纪念1943年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殊死奋战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所建。是长方形平顶凉亭,亭前有4根整体石柱支撑,亭中有刻石记载抗战纪念文字和建亭经过,“文革”遭破坏,刻石不见,烈士精神永存。亭顶现改尖顶并加高铺红色瓦,亭前新修护栏、游览石阶道和拱桥,有关部门应恢复旧称“抗战纪念亭”。

从瀑布方向看亭子。亭子下方有摩崖诗刻一首,为清代文人高凤翰的《鱼鳞口看瀑布》,幅高3米多,诗为:“涧水从天下,奔流万派喧。跳珠凌水末,飞雪溅云根。寒欲生毛发,清真洗梦魂。时逢采药者,或恐是桃源。清高凤翰题鱼鳞口看瀑布,辛酉秋君书。”辛酉年为1980年,由书法家钱君书。

俯瞰全景。观瀑亭、潮音瀑、靛缸湾和仙坊。

观瀑亭旁摩崖上镶嵌了一块石碑,记录着1947年5月,革命志士陈仰之、罗致、薛强生、葛春霖、刘新民等五人,在崂山北九水鱼鳞峡观瀑亭,秘密举行会议,建立了民盟在山东地区的第一个地方组织——青岛民盟干部会。陈仰之为主任。这也是青岛地区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组织。

去年又把花岗岩石碑换成了黑色的石碑,安装的有点歪,另与环境不协调。
后来有杜先生称,位于崂山区北九水风景区靛缸湾的那个六角亭,原名叫望海亭,后改名叫观瀑亭,那是他爷爷杜祖礼领人建的。他爷爷祖籍是即墨县留村公社西南贡村人,兄弟四人排行老二,爷爷的爸爸给他们取名为杜祖山、杜祖礼、杜祖长、杜祖水,意思是:山里长水。
应该是杜祖礼率先领人在亭址处修建了木亭一座,沈市长看了以后大加赞赏,还赏了杜爷爷50元大洋。1933年,由沈鸿烈市长和邢契莘局长改建成花岗岩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