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龙山塘子观石刻
标签:
崂山石刻石刻塘子观二龙山 |
分类: 古迹石刻 |


塘子观,又名堂子观、餐霞观。观在崂山文笔峰下,二龙山之西南麓。始建于宋,重修于明万历八年。屡遭厄运。“乃其后不能守,日渐荒废”。清光绪年间由道士吴介山出资购得,更名为“餐霞观”,中祀真武,精舍旁列。吴道士见此处前拥群峰,右临曲涧,松瘦石奇,风景绝佳,是一处教书育人的好地方,遂请掖县举人林钟柱于其中教授生徒。凡数十年,为当地培养了不少人才。民国初年,“餐霞观”复名“塘子观”,和修真庵合一经营。有耕地360亩,并有狼弯崖、大竹棵子等13处山峦,及双台“皇妃茔”(即两谢墓)、双台“道士茔”和“西大涧”三茔地。

塘子观大门洞左右墙壁上的两幅小字石刻《塘子观赋》和《重修塘子观记》。

据传,这是大书画家赵孟頫的题刻。
二龙山景区正门北侧有“二龙山”三个大字,此为仿刻,古石刻“二龙山”隐于水库一巨石之阴,鲜为人知。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和大德十一年(1307年),书画家赵孟頫两度游历崂山,在崂山留下了众多题刻,仅在二龙山就有多处。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观中有泉曰:甘露,清洌甘美,盈盈不涸。
题刻,“风清”、“翠竹”。仙家道侣,文人墨客游聚其间。吟咏连朝,布道修心。且夫山秀水明,幽宓非常。竹树丰茂,曲折洞深;绝峰棱棱林壑尤美。有潭如镜涵,深不可测。鉴峰吞峦,藏云翳龙;高岩饮波,徒崖拥碧。令人瞩目忘尘,绝俗澄心。实为灵山神域,洞天福地也。



塘子观北山峰顶为一突兀矗立的巨石,名“光光崮”;崮下树林右侧有一块巨石,状如雄踞的苍鹰,名“蹲鹰石”,“苍鹰”脚下就是塘子观的庙殿。庙殿北山脊光光崮下,有一石洞,名“閟云洞”,又名“谢丽洞”。


“世外别墅”
“山神望月”
左边的字已开采为石材。真可惜!
郭琇归家后,钟情于崂山山水间,尤其喜欢到幼年时曾读过书的塘子观一带游玩,因衣着简朴,为人随和,所见者皆不知其曾为封疆大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郭琇以77岁的高龄在即墨故去。而他梦牵魂萦的塘子观,在其去世之后,又历经200余年的风风雨雨,于1939年被进山扫荡的日军焚毁。后虽经道人与当地村民合力重建,其规模和香火却大不如从前,于解放后倾圮。

加载中…